唐朝国号
唐朝的国号为"唐",曾是晋的古地名。唐高祖
李渊的祖父
李虎为
西魏八柱国之一,被追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
李渊是
隋朝时行宫居
晋阳留守,以尊"隋"为名起兵,每战必克,直入
长安,在
隋恭帝杨侑禅让后便以"唐"为国号,定都长安。因国君姓李,故称李唐,尊称为大唐。
唐朝历史
唐朝开国统一
唐朝皇族出自陇西李氏,一说十六国的
西凉开国君主
李暠是其远祖,在当时李氏家族也是
北魏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
陇西李氏涌现过
西汉飞将军
李广等著名将军。而《
旧唐书》和《
新唐书》中则称唐朝皇族李氏是
李耳(老子)的后代。北周时期,奉行
关陇集团的本位政策,李氏被赐胡姓"大野氏"。北周末年,
隋文帝恢复其为李氏。
隋朝在
大业年间,由于
隋炀帝滥用国力与
三征高句丽的失败,导致隋末发生民变。
李渊见天下大乱,隋朝灭亡的形式不可扭转,于是生出取而代之的念头。
唐高祖李渊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于
晋阳以尊隋之名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同年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代王
杨侑为帝,改元
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
唐王。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死,五月,杨侑禅位于
李渊,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国号"唐",改元
武德,定都
长安,隋朝灭亡。杨侑降为酅国公,置居长安,次年五月去世。此后,李渊册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
李世民为秦王,四子
李元吉为齐王。
唐初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也骤降到200余万户。外部有空前强大的
东突厥,东自
契丹、
室韦,西尽
吐谷浑、
高昌诸国,皆臣属于东突厥,内部窦建德、薛举、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地方割据势力也臣服于突厥,突厥想效仿
北魏道武帝入主中原,外敌空前强大,中原王朝却被内部的分裂混战严重削弱,局势严峻。
唐朝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
秦王
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为了争夺皇位而斗争,626年李世民发动
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
李元吉,控制长安。李渊深知形势,于是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
唐太宗从
隋末民变中认识到群众的力量,吸取隋灭教训,重视百姓生活;留心
吏治,选贤任能,知人善用,
从谏如流,重用
魏征等诤臣;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
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治世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促进了民族融合,稳固边疆,唐太宗则被四方诸国尊为"
天可汗"。
在其执政的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较为清明、
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局面,史称"
贞观之治",是为唐朝的第一个
治世,为后来的
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经济基础。
唐朝永徽之治
唐太宗晚年,太子
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争夺帝位,结果都被废掉,立第九子
晋王李治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
李治即位后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
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太宗训令崇俭,唐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
唐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唐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
永徽之治"。
其在位期间,唐朝的疆域最广。
高宗时期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380万户。
唐朝武周代唐
唐高宗中期后,朝廷实权逐渐由
武则天掌握。武则天原为
唐太宗的
才人,太宗死后被高宗召入宫中,在权力斗争中获胜,被立为皇后,史称"素多智计,兼涉文史"
。
684年,武则天因李显与之不合,将他废为庐陵王,另立四子
李旦为帝,是为
唐睿宗;同时改元光宅,改东都洛阳(唐太宗时营建
洛阳宫,
高宗改之为东都)
为
神都。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
690年,
武则天平定
徐敬业反叛,废唐睿宗,御
则天门(紫微城正南门)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史称
武周),定都
洛阳,降李旦为皇嗣,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
女皇帝。
692年增设北都太原为陪都。
武则天掌权与称帝期间,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她开创
殿试和
武举,
打击关陇集团,大力提拔科举出身的官员,时称"
北门学士",很多是来自中原、关东与江南等地的士人得到提拔,如
狄仁杰、
张柬之、
张仁愿、
姚崇等名臣。
武则天称帝期间,社会文化艺术亦有所进步,当时佛教大兴,该时期佛寺兴建频繁,扩建的
龙门石窟为其代表。
史称"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或"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朝开元盛世
唐玄宗
唐睿宗李旦复位后,其妹
太平公主与太子
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
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让位于李隆基,是为
唐玄宗。次年,唐玄宗将太平公主赐死,
党羽或杀或逐,结束了朝廷内斗。
开元十一年(723年)置北都太原,然而"三都留守,两京每月一日起居,北都每季一起居。"可见北都与长安洛阳两京的地位不等,是为陪都。
唐朝安史之乱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承平日久,国家无事,统治者逐步丧失向上求治的意志,志得意满,开始
放纵享乐,从此忽视国事。在纳
杨玉环为
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
口蜜腹剑"恶名的
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朝政日益败坏。
李林甫死后,
杨国忠为相,出现了
宦官干政的局面,
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
唐玄宗后期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
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当时兵制由
府兵制改为
募兵制,从而使得
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导致边将专军的局面,其中以掌握重兵的胡人
安禄山最为著名。
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趁唐朝
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
史思明发动叛乱,次年十二月叛军攻入东都洛阳,唐玄宗率众逃至成都,史称"
安史之乱"。
太子
李亨在
灵武称帝,是为
唐肃宗,唐玄宗被遥尊为
太上皇。安禄山则在东都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年号
圣武。
唐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正月,河南节度副使
张巡、睢阳太守
许远等人率领军民坚守
隋唐大运河咽喉、江淮屏障
睢阳(今
河南商丘),在
睢阳之战,叛将
尹子奇为报屡败损目之仇,使
安庆绪前后大军几十万人被睢阳城四千名守将所牵制。此次
睢阳之战长达十个月之久,如此方使唐朝能够反攻,使
郭子仪能够从容收复两京。
同年增设凤翔、成都两座陪都而形成五京制格局,762年后结束五都制。
长达八年时间的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此后,中央的权力大大削弱,节度使的权势越来越大。此时
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
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
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安史之乱战后人丁锐减,土地大量荒芜,藩镇割据的现象形成。
唐代宗时,
刘晏改革
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
唐德宗任用
杨炎为相,于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
朱滔、
李希烈、
朱泚叛乱,发生了持续5年的
奉天之难战争。最后虽叛将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
唐朝元和中兴
中晚唐的藩镇割据
唐朝有
吐蕃、
回纥、
南诏等外患,内有宦官掌权、禁军兵权甚至皇帝的拥立都由
宦官决定,
节度使对地方有甚至独立于中央的管理权,成为唐朝的内忧外患之一。
唐德宗死后,经过了
唐顺宗的过渡阶段,然后由
永贞内禅而受宦官支持的
唐宪宗登基,其即位后,经常阅读典籍实录,每读到贞观、开元等文献,他都仰慕不已。
唐宪宗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总结历史经验,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能臣贤臣为宰相,李纯在
延英殿与宰相议事,很晚才退朝。唐宪宗在位15年间,政绩较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从而取得了元和年间削藩的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唐朝获得再次统一。
唐朝宦祸党争
太和九年(835年),
唐文宗与
李训、
郑注发动
甘露之变,密谋诛杀宦官,但以失败告终。而后,宦官团结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从而埋下了晚唐藩镇、宦官相冲突的种子。
唐朝会昌中兴
李德裕
唐文宗死后,
唐武宗在宦官
仇士良的拥立下,经过派系斗争继位,改元
会昌。唐武宗重用李党首领
李德裕,削减仇士良的权力。唐武宗执政期间,
中书省的职能作用发挥较好,因而宦官的势力相对被削弱了。对于宦官有诸多不满的唐武宗,没有像唐文宗那样采取极端措施来进行解决,吸取唐文宗失败的教训,改用了阳为,实则冷淡的手段。
会昌二年(842年)四月,宦官
仇士良见
唐武宗日益亲重
李德裕,害怕宦官失去权势,于是便散布流言蜚语,称宰相与度支商定,要削减禁军衣粮和马草料等费用,欲激怒禁军闹事。
李德裕闻讯后向
唐武宗面奏此事。唐武宗愤慨,于是拿出君主作派,遣中使到神策左、右军去宜布御旨:"此事纯系谣传,一切都是朕的安排,无关宰相之事,尔等不得信口雌黄。"将士们被震慑住了。
仇士良的阴谋被揭穿后,只好惶恐地向唐武宗谢罪。
唐武宗没有乘势对他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而是将他提升为
观军容使,以领神策左、右二军。名义上得到了升迁,实则却被剥夺了对禁军的控制权。仇士良明白唐武宗对他的态度,知道自己的处境不妙,便以退为进,以身体有疾提出了辞官。唐武宗顺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辞呈,将他改任为内侍监。内侍监没做多久,基于大势已去,无东山再起的希望,仇士良被迫致仕。唐武宗对外击溃回鹘
乌介可汗及其部众,对内平定泽潞镇叛乱。在位时期藩镇降服。唐武宗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
会昌中兴。唐武宗重视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佛教、
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为
三武灭佛的其中一位称号武字的君主,史称
会昌灭佛。
唐朝大中之治
唐宣宗李忱
唐武宗死后,宦官选择李忱继承皇位,想继续保持朝政。未即位前的唐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无能之人,即位以后
励精图治,对内贬谪
李德裕,结束
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度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在位期间宣宗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选拔人才。一改唐武宗的封杀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
唐宣宗时期,
张议潮领导沙州等地人民摆脱
吐蕃统治,驱逐了河西地区的吐蕃守将,使瓜、沙等十一州重新回归唐朝。
咸通七年(866年)二月,张议潮表奏朝廷,令回鹘首领仆固俊克复
西州、
北庭、
轮台、
清镇等城市。同年十月,又令仆固俊与吐蕃大将尚恐热交战,大败吐蕃军。吐蕃余众逃奔
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袭击,再败,奏迁于岭南。吐蕃遂衰亡。河西肃清后使朝廷无西顾之忧,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安稳,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实际上,大中暂治并不稳定。唐宣宗晚年,国内已有乱象,他死后不久就爆发寇乱。
唐朝日落西山
唐宣宗之后,
唐懿宗与
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朝走了下坡路。
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最终爆发
民变,唐朝经济重地的江南地区经过
黄巢之乱打击,唐朝统治已名存实亡。
黄巢之乱后,把唐朝的经济基础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
黄巢起义后,唐僖宗在唐末战乱中死去,皇位由其弟
唐昭宗继位,迁都洛阳。
唐末农民战争图
乾宁五年(898年),发生了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等人的政变,唐昭宗被软禁,太子李裕开始监国,同日,宦官假传圣旨,说唐昭宗退为太上皇,并令皇太子即位,年号光化。
天复元年(901年),
崔胤联合
孙德昭打败刘季述,迎唐昭宗复位,李裕复降德王。而
朱温与
李克用成为唐末的风云人物,在朝廷各树党派,在
朱温的支持下,宰相派胜利,宣武节度使朱温入宫尽诛宦官。天祐元年(904年),朱温发兵攻陷长安,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之后将唐昭宗杀害。
天祐二年(905年),
朱温大肆贬逐朝官,并将三十余位朝臣杀死于
白马驿(今河南滑县),投尸于河,史称
白马驿之祸。朱温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讨淮河以南地区失利,所以提早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禅让。
天祐四年(907年),
朱温逼唐哀帝
李柷禅位,唐朝灭亡,
朱温改国号
梁,史称
后梁,是为
梁太祖,改元
开平,定都
开封(今河南
开封)。
五代的
李存勖所建的
后唐和十国的
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
唐朝疆域
唐朝疆域图
唐朝版图最大时期为
唐高宗龙朔年间,当时中亚的
绿洲地带受唐朝支配,其最大范围南至罗伏州(今属越南)、北括
玄阙州(今属俄罗斯)、西及
安息州(今属乌兹别克斯坦)、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237万平方公里,又一说1076万平方公里。
武周时期漠北陷落于后突厥,安史之乱后西域被吐蕃攻占,到晚唐时缩水至汉地,但仍保有河套地区。
唐朝疆域范围
唐朝行政区划
唐代开创了中国行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不过这些道没实际权力,唐代城市等级主要是总管府、都督府、节度使等,府以下为州、县。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
京畿、
都畿、
黔中三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设州、府,州、府下设县,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凡15道351州(府、都护府)道 | 治所 | 下辖 |
---|
| | |
| 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 | |
| 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 | |
| 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南) | |
| 襄阳(今湖北襄阳) | |
| 扬州(今江苏扬州市) | |
| 越州(今浙江绍兴市) | |
| 治所鄯州(今青海乐都) | |
| | |
| 广州(今广东广州市) | |
唐朝政治
唐朝中央官制
中央官制 |
三师 / 三公 |
三师 | |
三公 | |
宰相 |
|
三省/ 六省 |
三省 | |
六省 | |
六部 |
部门 | 官职 |
| |
户部 | |
| |
| |
| 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 |
工部 | |
其他机构 |
部门 | 官职 |
| |
五监 | |
九寺 | |
|
|
部门 | 官职 |
南衙十六卫 | 左右卫 、 左右骁卫 、 左右武卫、 左右威卫、 左右领军卫 、 左右金吾卫 、 左右监门卫、 左右千牛卫 |
北衙十军 | 左右羽林军 、 左右龙武军、 左右神武军 、 、左右神策军 、左右神威军 |
唐朝地方官制
道置观察使
坊:坊正。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同级
唐朝选官制度
唐朝法律制度
唐朝名臣(28张)
唐朝法律分为律、令、格、式四种。律是刑法典;令是指国家对各项制度所做出具体规定(如《户令》);格是对律令式做出补充修改与对禁令的汇编;式则是各项行政法规(如《水部式》)。《
唐律》是唐朝根据隋朝《
开皇律》,参照《
武德律》、《
贞观律》、《
永徽律》等三律修编而来。
自唐高祖时代开始制订,在唐太宗时才宣告完成。至唐高宗永徽年间又对唐律进行了全面注释,写成《
律疏》,与《唐律》合称为《
唐律疏议》。唐律分十二篇,共五百零二条。
唐玄宗时始修《
唐六典》,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会典。唐朝法律将谋反、谋叛等反对朝廷的行为定作不得赦免或赎免的"
十恶"大罪,对朝廷的延续起到了保障作用。又有一系列相关土地私有权的条例,维护了经济基础。贵族、富人、官僚受到了一定的不平等的法律保护,在与庶民触犯同样的法律下可减刑或免刑。
唐朝军事
唐朝体制
均田制和
租庸调制的破坏导致府兵制改为
征兵制和
募兵制。安史之乱中,临时代府兵制而起的扩骑并不能抵御与节度使的兵力。唐朝在军事上失势: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回纥、吐蕃、南诏犯边。但在晚唐会昌二年唐军击破回鹘那颉啜部,全收七千帐,杀戮收擒老小近九万人。那颉中箭,透驼群潜脱,乌介获而杀之。
唐朝官衔
官品等级 | 将领名称 |
一品 | 正一品 | |
从一品 | 骠骑大将军 |
二品 | 正二品 | |
从二品 | |
三品 | 正三品上 | |
正三品下 | |
从三品上 | |
从三品下 | |
四品 | 正四品上 | 忠武将军 |
正四品下 | |
从四品上 | 宣威将军 |
从四品下 | |
五品 | 正五品上 | 定远将军 |
正五品下 | |
从五品上 | |
从五品下 | |
六品 | 正六品上 | 昭武校尉 |
正六品下 | |
从六品上 | 振威校尉 |
从六品下 | |
七品 | 正七品上 | 致果校尉 |
正七品下 | |
从七品上 | |
从七品下 | |
八品 | 正八品上 | |
正八品下 | 宣节副尉、怀化司戈 |
从八品上 | |
从八品下 | |
九品 | 正九品上 | |
正九品下 | 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 |
从九品上 | 陪戎校尉 |
从九品下 | |
唐朝经济
唐朝农业
曲辕犁
唐朝农业生产工具与技术较前代有新的进步。
曲辕犁就出现在唐朝。还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车和
筒车。唐初,有记载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达一百六十多项,著名的如
玉梁渠、绛岩湖、镜湖等。
天宝年间,唐朝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顷。粮食产量也有提高。天宝八年,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
长安、
洛阳米价最低时每斗仅十三文,青州、齐州每斗仅五文。唐朝后期,由于人口南迁,加上
土地开垦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唐朝手工业
昭陵六骏(6张)
唐朝手工业分官营和私营两种。工部是主管官营手工业的重要部门之一,直接管理的机构有
少府监、
将作监、
军器监。少府监主管精致手工艺品;将作监主管土木工程的兴建;军器监负责兵器的建造。监下设署、署下设作坊。还有铸钱监和冶监等官制。
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一般不对外销售,只供皇室和衙门消费。工人则分为工匠、刑徒、官奴婢、
官户、
杂户等。私营手工业较官营手工业不发达。唐朝前期主要手工业有纺织业、陶瓷业和矿冶业。唐后期,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船业、造纸业和制茶业。
唐朝手工业较前代有很大的进步,商业也比前朝发达。手工业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有益的作用,商业的发达刺激着手工业进步,也加强着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唐朝货币
开元通宝
唐朝建立后,出台了自己的铸币政策体系。唐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废五铢钱,行
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
确立了国家铸币的法币地位。同时,又继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绢帛为货币的传统,实行了"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钱即
铜钱,帛则是丝织物的总称,包括锦、绣、绫、罗、绢、絁、绮、缣、紬等,实际上是一种以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货币制度体系。
唐朝政府不断出台严厉打击私铸和滥铸等的法令,并禁断使用恶钱,但是由于铜钱供应量严重短缺,币值不断上升坚挺,私铸和滥铸有暴利可图,所以成效并不理想。 两税法实行以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现为钱重物轻即所谓"钱荒"问题的不断恶化。
唐代大城市中出现了柜枋和飞钱。柜枋经营钱物寄付,在柜枋存钱的客户可以凭书贴(类似于支票)寄付钱财。这些都说明了商业在唐朝中期的繁荣。唐末,因为
黄巢之乱和藩镇割据,人口锐减,社会经济规模再也未能达到开元盛世的水平。
唐朝赋税
唐朝中期的780年,统治者实行两税法,当年税钱1089万八千余缗,谷215万七千余石。821-824年,年均税收3515.1228万贯、石,唐后期853年,税收下降到925万余缗,其中盐利达278万余。随着唐朝对盐商压迫日益加剧,唐朝末期直接引发了
黄巢起义。
唐朝人口
因隋炀帝杨广造成的隋末天下大乱导致全国人口锐减,至
唐高祖武德年间仅200余万户,李唐统一全国后户口开始逐步恢复。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户数恢复至304万,人口达1235万,又获塞外归附人口120余万。
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全国有户380万。
武则天神龙元年(705年)全国有户615万,约3714万人。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户数9619254,口数52880488,为官方户口统计的峰值。
安史之乱后,因
藩镇割据及户籍统计和管理混乱废弛,户口数不符合实际情况,据学者分析
广德二年(764年)全国人口至少有4600万到4700万左右,晚唐人口峰值达六千万左右。
现代学者们普遍认为唐朝的人口峰值出现在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至十四年间(754年-755年),因学者考虑到
佃农、
隐户、
奴仆、
士兵、
僧道、
外族等不纳入户口统计的人而对唐朝人口峰值有不同看法。
唐朝史学家
杜佑认为唐朝
天宝年间户口峰值为一千三四百万户;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认为天宝十三年(754年)唐朝人口顶峰6300万;现代学者
冻国栋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大约1430-1540万户约为7475-8050万人;现代学者王育民认为唐朝天宝年间户口峰值为8050万;
葛剑雄认为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左右的人口峰值在8000-9000万之间;现代学者
陈旭麓提出唐朝人口峰值是9254万人;日本学者
日野开三郎更认为唐朝人口最高峰时2000万户,人口达1.4亿人。
唐代户口统计表年份 | 户数 | 口数 | 备注 |
隋末唐初 | 2000000 | | 出自《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六》 及《通典·卷第七》 |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 | 3041871 | 12351681 | 根据《旧唐书·地理志》诸州县户口统计而来 |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 | 3800000 | - | |
武曌神龙元年(705年) | 6156141 | 37140000 | |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 | 7069565 | 41419712 | 出自《旧唐书·本纪第八》 及《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 |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 | 7861236 | 45431265 | 出自《旧唐书·本纪第八》 及《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 |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 8412871 | 48143609 | |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 8525763 | 48909800 | |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 | 8973634 | 59975543 |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诸州县户口数统计而来 |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 | ①9619254 ②9069154 ③9187548 | ①52880488 ②52880488 ③52881280 | ③号数据根据《旧唐书·玄宗纪》天宝十三载课与不课户口分计数统计而成 |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 8914790 | 52919390 | |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 | 8018710 | - | 出自《唐会要·卷八十四》 及《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六》 |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 | 1933134 | 16990386 | |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 | 2933125 | - | |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 | 3855076 | - | |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 | 2375400 | 15760000 | |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 | 4996752 | - | |
唐武宗会昌五年(844年) | 4955151 | - | |
|
唐朝文化
唐朝文学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三元及第都诞生在唐朝,分别为公元622年的状元
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和781年的三元状元。
唐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几乎全部承袭隋朝,唐朝的李家皇亲和隋朝的杨家皇亲更有亲戚关系,唐朝在一定程度上是隋朝的伸展,故历代史学家常把隋朝和唐朝合并称为"隋唐"。
唐朝美术
唐朝的壁画事业特别发达。
莫高窟与墓室壁画都是传世精品。唐朝的雕刻艺术同样出众。敦煌、龙门、麦积山和
炳灵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时期步入全盛。洛阳
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和四川
乐山大佛都令人赞叹。
昭陵六骏、墓葬三彩陶俑都非常精美。其中雕刻家杨惠之被称为塑圣。
唐朝书法
唐朝科技
唐朝天文学家
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
子午线的长度;药王
孙思邈的《
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医书;868年,《
金刚经》的印制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
雕版印刷技术。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到西亚、欧洲。
唐朝宗教
玄奘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放,中国传统两大宗教——道教和佛教都有较大发展。唐朝以道教为
国教,王公贵族皆推崇道士,并以《
老子》、《
庄子》、《
文子》、《
列子》等道教经典著作开科取士。唐初高僧
玄奘在翻译佛教经典时期为了符合当时唐朝国情,大量吸收道教术语,佛教经典巨著的大量翻译以及中国僧人自身
思想体系的逐渐成熟使得中国佛教在此时期得到了稳固的发展,中国佛教的各大主要宗派大多在此时期得以形成并发展成熟。其他宗教如
伊斯兰教、
景教和
祆教随着国际交往传入中国。唐武宗时对佛教采取高压政策,史称
会昌灭佛,使得除
禅宗等少数佛教宗派外,其他宗派从此一蹶不振。
唐朝外交
唐朝经济发达,社会、科技、文化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朝鲜、日本等附属国派来许多留学生到
长安、
洛阳学习。唐朝同阿拉伯地区的友好往来,
绿宝石、
胡椒、
伊斯兰教等传入中国。
向唐帝国朝贡的国家多达三百余国,至唐玄宗时期有七十余藩属国。
唐朝对外交往主要路线图
唐朝突厥和吐谷浑
突厥
东突厥常年南下袭击汉地,唐初北方割据势力纷纷联笼突厥抗唐,是唐初的一大边害。
唐高祖、
唐太宗积极抵御,贞观三年(629年)遣
李靖、
李勣二将分路征讨,次年降服
东突厥,小可汗
突利可汗投降,大可汗
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汗国覆亡。大量突厥人迁入唐朝,唐太宗将降众安置在灵武至幽州一带,设置羁縻府加以管辖。东突厥的灭亡与归顺震动了
西突厥与西域各国,一些西域小国纷纷改投唐朝,尊称
唐太宗为"
天可汗"。西突厥西抵波斯,北并
疏勒,控制了丝绸之路。640年,唐朝攻克高昌城(新疆
吐鲁番),设
安西都护府。647年,平定焉耆。648年,平定
龟兹,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统管
于阗、高昌、焉耆、龟兹
四镇。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
苏定方、
萧嗣业大败西突厥。西突厥最终在唐军数次打击下覆亡,即
唐与突厥的战争。西域至此成为唐朝的势力范围,期间唐军与
大食开始交往。不过随着时间转移,天宝十载(751年),唐朝在与大食国
阿拔斯王朝的
怛罗斯战役中失败,
安史之乱后,唐朝势力基本退出了中亚地区。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东突厥灭亡后,常年臣服突厥的
回纥又受到了
薛延陀的控制。646年,唐联合回纥击溃薛延陀。唐高宗
永淳二年(682年),阿史那骨咄禄在
蒙古高原称汗,东突厥复国(史称后突厥),后契丹人也投诚后突厥并与其狼狈为奸,并把牙帐设在阴山一带。后突厥连年入侵北部边疆一直困扰武则天。
武则天试图通过册封、和亲的手段试图改善突厥人与契丹人的关系,但是一直未能成功。
直到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唐与回纥联军灭亡
后突厥,回纥建国。贞元五年(790年)唐朝将其更名为回鹘。回鹘与唐朝关系一直比较良好,但在安史之乱期间曾趁机敲诈唐朝,联合唐军攻入洛阳城之后,劫掠洛阳。九世纪中期,黠戛斯击破回鹘,黠戛斯入贡于唐朝。部分回鹘西迁,大批回鹘南迁。南迁的回鹘与唐朝发生冲突,唐朝张仲武、刘沔、石雄等数次大破回鹘,杀获十几万回鹘人,还俘获大批回鹘侯王贵族。
西迁的回鹘到达甘州(
甘州回鹘)、西州(
高昌回鹘)、龟兹(
龟兹回鹘)、
葱岭融入
葛逻禄(可汗王朝)。
吐谷浑乃
慕容鲜卑支系,
五胡十六国时期西迁至
青藏高原东北端,并在329年立国,使用晋制,且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一直摇摆在与
东晋、
南朝和
十六国时的西北强国之间。曾在隋大业五年(609年)被隋军占领,隋末战争时复国。吐谷浑因夹处于
吐蕃和唐两大势力之间,又与吐蕃同处青藏高原这一特殊地缘上,早年
慕容伏允采取亲蕃疏唐的外交政策。唐太宗几进召见未能成功,634年,开始派兵西征,次年,大将
李靖击败吐谷浑,亲唐的
慕容顺继位并对唐称臣。死后,
慕容诺曷钵继位,唐遣送
弘化公主和亲。663年,吐蕃灭吐谷浑,诺曷钵率众迁至唐
安乐州(今宁夏
中宁)。
唐朝日本
倭国在
武周时期改称日本,与唐朝往来密切。
孝德天皇推行革新,效法唐制,走向中央集权。引入
均田制和
租庸调制,落实户籍和记账制度,参考《唐令》写成《
大宝令》法典,遵照洛阳布局规划
平安、
平城二京。日本先后派遣了数十次
遣唐使,使团规模达数百人,团中除使臣、水手外,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医师、音声生、玉生、锻生、铸生、细工生等。
代表的来唐日本人有留学生
吉备真备和
阿倍仲麻吕与僧人
空海和
圆仁。空海著有《
文镜秘府论》与日本第一部汉字字典《
篆隶万象名义》。圆仁寻觅佛法而走遍唐朝多个道郡,带回日本大量佛学经文器具。百济艺僧味摩之将在唐学到的荆楚傩舞传至日本,时称吴伎乐。日本文字
平假名和
片假名也都是分别从中国的草书和楷书部首演变而来。
鉴真和尚应日本僧人之邀,曾经六次东渡回日,最后终于成功。他向日本带去了佛经,促进了中国文化向日本的传播以及佛教在日本的兴盛。
唐朝薛延陀
贞观前期,唐朝曾与
薛延陀结盟,对付
东突厥汗国。630年,唐击败东突厥。东突厥失败后,薛延陀的
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东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臣服于唐,却暗中在扩大自己的力量。639年,
唐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拥立俟力苾可汗
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与新恢复的东突厥进行多次战争,以防止唐朝的抗衡。为了避免薛延陀打败东突厥,唐将李世勣在641年战胜薛延陀。
644年,趁唐太宗征伐
高句丽的时机,薛延陀部队发起新一轮攻势,击败
东突厥,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出
中原。随后,高句丽寻求薛延陀得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与唐朝直接战斗。645年,夷男死后,他的儿子
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朝大军作战。646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
回纥出兵,将他杀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
唐朝百济
660年,
百济和唐朝、
新罗之间发生
唐灭百济之战。原因是百济联合
高句丽,阻碍新罗和唐朝交通与
进贡事宜。
唐高宗屡次下诏威吓百济无果,在新罗的一再请求下,唐朝派左武卫大将军蘇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左
骁卫将军
刘伯英等水陆十万讨伐百济。新罗武烈王
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蘇定方率兵从
成山渡海,百济据守
熊津江口拒敌。
苏定方进击,百济军队死数千人。苏定方水陆并进,直取其京城
泗沘。城外二十馀里,百济倾国来战,唐军大胜,杀百济军一万馀人,唐军入泗沘外郭。同时,新罗大将
金庾信在黄山大胜百济大将
阶伯,百济义慈王及太子
扶余隆逃入北境,苏定方进围泗沘城;义慈次子扶余泰自立为王,帅众固守。扶余隆子扶余文思说:"王与太子皆在,而叔遽拥兵自王,借使能却唐兵,我父子必不全矣。"率领左右逾城降唐,许多百姓也跟从,扶余泰不能制止。苏定方命军士登城立旗帜,扶余泰窘迫,开门降唐。于是扶余义慈、扶余隆及诸城主都投降了。
唐朝高句丽
唐太宗亲征高丽经过图
隋朝攻打
高句丽惨败后,国内发生民变而灭亡。高句丽对于继起的中原王朝唐朝仍然敌视。 631年,高句丽开始在辽东建
千里长城以防止唐朝的进攻,并与突厥联盟。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
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即今东北地区
辽河以东至朝鲜半岛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但是唐朝对高句丽的进攻起初很不成功,在无数次的战役中相继失守战略要点。在击败高句丽的盟友
突厥后,唐与
新罗建立联盟关系。
唐平叛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
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试图控制
朝鲜半岛,引发新罗与唐朝的战争。新罗最终控制朝鲜半岛
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则由唐和
渤海国占据。
唐朝大食
715年,由于唐朝国力的强盛,西域开始向唐朝一边倾斜,
吐蕃在西域的扩张受到连续挫败,甚至与
阿拉伯帝国也不能占得丝毫的便宜。首先在开元三年(715年),吐蕃与
大食共同立了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打唐朝属国
拔汗那国。监察御史
张孝嵩与安西都护吕休率旁侧戎落兵万余人,击败吐蕃大食联军,夺得中亚重要的属国拔汉那,威振西域。
开元五年(717 年),
突骑施联合吐蕃和大食攻打四镇,被唐朝再次击败。
在开元三年和开元五年阿拉伯对中国的战争均遭到失败之后,阿拉伯仍旧执着地向中亚进行扩张。由于地理上的巨大优势,更因为唐军这个时期在青海和吐蕃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而无暇顾及西域,阿拉伯的影响力慢慢的体现出来,军事加上宗教的影响使得唐朝原本在西域的属国栗特诸国纷纷倒向了阿拉伯一边。为了对抗阿拉伯在西域扩张,唐朝利用突骑施给了阿拉伯相当沉重的打击。
开元六年(718年),大食将
加拉赫统兵北征,于"河中北部得胜,并己准备侵入
中国领土,但是被
突厥人包围,经过偿付赎金,才好不容易得救。
开元十一年(723 年),大食呼罗珊已易将穆斯棱,往任之初即兴兵攻东拔汗那,突骑施奉诏出征,大破之。
唐朝和阿拉伯帝国之战示意图
开元十二年(724年),叶齐德二世殁,希沙木继为
哈利发,再遣
穆斯林攻东拔汗那,围其都渴塞城,爆发渴水日之战,大食军大败,后卫主将战死,导致原已叛附大食的康、石诸国复归于唐,这一挫折使阿拉伯向东的扩张中止了约50年。
高仙芝灭石国之后,唐朝在中亚的势力有所恢复,为了对抗高仙芝的进攻,阿拉伯联合河中所有属国准备进行反击,高仙芝在七月份到达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
怛逻斯,开始围攻怛逻斯城。由于阿拉伯人早就在准备对
安西四镇的攻击,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立即组织了十余万的大军赶往怛罗斯城,双方在怛逻斯河两岸、即今天的
江布尔附近展开了决战。
呼罗珊陷入混乱,阿拉伯忙于平乱,对于遥远的中国已经是有心无力了。而中国方面由于
安史之乱,国力大损,也只能放弃在中亚与阿拉伯的争夺。
唐朝时期的中外交通
唐朝吐蕃
唐朝吐蕃战争表时间/年 | 战役地点 | 起因 | 唐朝兵力 | 吐蕃兵力 | 结果 |
638 | | 吐蕃攻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 | 5万 | 20万 | 唐军奇袭获胜,吐蕃遣使谢罪,并退出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唐蕃和亲 |
670 | | | 5万 | 40万 | 吐蕃获胜,后来双方反复争夺 |
675 | 安西四镇 | 争夺安西四镇 | - | - | 唐朝获胜,安西四镇被唐朝控制 |
678 | 青海湖 | 唐朝攻吐蕃 | 18万 | - | 唐军在青海湖战败后撤回 |
681 | 良非川 | 吐蕃论赞婆率军屯良非川 | - | - | 唐朝黑齿常之击败吐蕃军,吐蕃深畏之 |
694 | 冷泉及大岭 | 吐蕃论赞刃、突厥可汗子连兵 | - | 6万 | 唐军大破吐蕃论赞刃、突厥可汗子联军 |
696 | 素罗汗山 | | - | - | |
700 | 洪源谷 | | - | - | 唐军六战皆胜。702年,吐蕃求和 |
714 | | | - | 十万 | 唐军大胜,吐蕃军被杀俘者达数万人 |
717 | 九曲 | 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攻吐蕃 | - | - | 唐军大破吐蕃。718年,吐蕃求和 |
722 | 小勃律 | 吐蕃攻小勃律 | 四千 | - | 唐朝张思礼大胜,斩获数万吐蕃军 |
728 | 渴波谷、大莫门城 | 张守珪、萧嵩、张忠亮数次战吐蕃 | - | - | 数次大破吐蕃军,杀获甚众,吐蕃败兵散乱逃入山中,哭声四合。 |
729 | 青海 | 张守珪攻吐蕃 | - | - | 张守珪击吐蕃大同军,大破之。 |
729 | 青海 | 李祎攻吐蕃 | - | - | 李祎攻占石堡城,唐朝河、陇诸军得以游弈自如,拓地千余里。730年,吐蕃求和 |
738 | 青海 | | - | - | 唐朝大胜 |
742 | 大岭军 | 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攻吐蕃 | - | 三万 | 唐军大胜,击破吐蕃大岭军,斩获五千馀级 |
742 | 青海 | 河西节度使王倕等攻吐蕃 | - | - | 大胜,击破吐蕃渔海及游弈等军。王难德阵斩吐蕃赞普之子琅支都。 |
746 | 青海、积石 | 王忠嗣率军多次与吐蕃交战 | - | - | 数次交战皆大胜,又平定吐谷浑,俘虏其全部 |
747 | 苦拔海、积石军 | 唐朝哥舒翰战吐蕃 | - | - | 苦拔海之战,连破三路吐蕃军,所向披靡。积石军之战,全歼五千吐蕃骑兵。 |
748 | 青海 | 哥舒翰攻吐蕃 | - | - | 筑应龙城,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 |
750 | 西域 | 唐朝高仙芝率军击破萨毗、朅师、突骑施等 | - | - | 高仙芝入朝献所擒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朅师王等 |
753 | 青海洪济、大莫门等城 | 哥舒翰击吐蕃 | - | - | 大胜,占领了九曲之地(今青海省东南部) |
753 | 西域大勃律 | 封常清率军攻大勃律 | - | - | 唐军大破归附于吐蕃的大勃律 |
755-763 | | 唐朝爆发内乱,安史之乱 | - | - | 吐蕃趁唐内乱攻略陇右诸州 |
763 | 长安 | 唐朝内乱,唐朔方军将因与唐朝廷矛盾而放吐蕃东进 | - | 20万 | 郭子仪勤王,吐蕃据长安15天而退出长安 |
765 | 灵台西原 | 吐蕃攻唐 | - | 十万 | 唐军联合回纥,大胜吐蕃,斩首五万,生擒万人。 |
773 | 潘源 | 吐蕃攻唐 | - | - | 唐军大破吐蕃军,俘斩数以万计 |
776 | 剑南 | 剑南节度使崔宁率军对抗吐蕃吐浑氐蛮羌党项等联军 | - | 二十余万 | 唐军胜,斩首万余级 |
777 | 剑南 | 崔宁率军与吐蕃大军交战 | - | 十余万众 | 唐军胜,斩首八千余级 |
779 | 蜀 | 吐蕃与南诏合兵十万攻蜀 | - | 十万 | 唐军李晟等大胜,吐蕃南诏损失近十万军队 |
786 | | | - | - | 唐李晟大败吐蕃军,攻克摧沙 |
789 | 州台登谷 | 唐朝韦皋与吐蕃交战 | - | - | 唐军击破吐蕃军,杀其大兵马使乞藏遮遮,吐蕃军投崖及溺死者不可胜数。 |
792 | 维州 | 韦皋攻维州 | - | - | 擒获吐蕃大将论赞热 |
793 | 西山 | 韦皋攻吐蕃 | - | - | |
793 | | - | - | - | 唐朝收复盐州、夏州等州县 |
801 | 雅州 | 韦皋派兵大破吐蕃于雅州。韦皋屡破吐蕃,转战千里 | - | - | 唐军胜,拔城七,军镇五,焚堡百五十,斩首万余级,捕虏六千,降户三千 |
802 | 维州 | 唐朝韦皋攻维州,吐蕃派大军来救 | - | 十万 | 唐军大胜,吐蕃军死亡三分之二,吐蕃大相兼东鄙五道节度使论莽热被擒 |
819 | 盐州 | 吐蕃攻盐州 | - | 十五万 | 唐军胜,史敬奉率军绕至吐蕃军背后攻击,大破吐蕃军,杀戮不可胜纪 |
849 | - | 吐蕃内乱 | - | - | |
849 | - | 汉人张议潮发兵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州,归附于唐朝。吐蕃尚延心率部众及河州、渭州、浑末部万帐投降于唐朝。 |
866 | 拓跋怀光杀吐蕃论恐热,传首京师。其部众东奔秦州,尚延心击破之,悉奏迁于岭南。吐蕃自是衰绝,赞普乞离胡君臣不知所终。 |
数年后,从吐蕃东部开始爆发了蔓延到吐蕃全境的平民、奴隶大起义,吐蕃王国灭亡 |
唐与吐蕃时和时战200多年:松州之战唐军击败吐蕃军,吐蕃退出其击败的党项、白兰羌、青海吐谷浑等,唐朝长期控制河西陇右,还逐步扩张到西域(安西北庭);高宗武则天到睿宗时期唐朝内斗,吐蕃钦陵赢了几战占了青海西部,但是争夺安西失败,钦陵要求唐撤出安西,被拒绝也无可奈何;唐长期控制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王晙、李祎、张思礼、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等多次大胜吐蕃军,或者杀敌数万,或者开拓疆土,在东边将战线推到青海湖以西,在西北将吐蕃赶出大小勃律,从东到西北压制吐蕃;后来安史之乱、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等等,唐多次内斗严重削弱自己,吐蕃趁机赢了一些,但是唐朝崔宁、李晟、韦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创吐蕃军;九世纪中期,唐朝廷重占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张议潮占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不久之后,吐蕃王国内外交困先灭亡了。
唐朝社会生活
唐代被认为是最开放的一个朝代。皇权政治宽容,唐太宗宽容功臣为其修
凌烟阁、曾在把死囚放回家过年。外交上宽容,很少像
汉朝那样对边关游牧民族一味穷追猛打;舆典上的宽容使得大臣们以及百姓们都能发表自己观点。文化上的兼容,对外开放上十分活跃,世界各地的人云集到首都长安,世界各地派使者到唐朝学习,把长安作为文化盛都。
唐朝至少在
盛唐以前,经济上高度繁荣,诗人们能够外出游历。
社会自由发达,女性地位明显提高,思想上改变禁锢,显出开放的性格,有自由恋爱的权利。人们可以自由结婚和离婚。
唐朝皇帝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