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人物生平
- ▪早年经历
- ▪踏入政坛
- ▪竞选总统
- ▪任内大事
- ▪晚年生活
- 2为政举措
- ▪社会方面
- ▪经济方面
- ▪外交方面
- 3个人著作
- 4个人生活
- 5人物争议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尼克松毕业于
惠蒂尔学院和
杜克大学。1937-1942年在加利福尼亚州惠特尔当律师。1938年6月加入共和党
。
1941年,尼克松一家来到华盛顿,他在物价管理处找到了一个工作,但这个工作并不使他满意,于是他加入了海军,开始他被安排在本土工作,但他希望能寻求一些刺激的工作,于是他被派到所罗门群岛分管后勤,他从未前往前线,但获得了两枚海军战斗之星,1945年底晋升为
海军少校,并准备复员。
>踏入政坛
1946年,美国即将进行中期选举,美国共和党迫切希望能够得到一位合适的候选人参选加利福尼亚州的12众议员选区,以击败该选区民主党人杰里·沃勒斯,然而共和党调查委员会始终未能寻找到一位合适的参选人,最终尼克松的母校惠蒂尔学院推荐了他们的校友尼克松,尼克松坦然接受了提名,他并在选战中一举以65586票击败了沃勒斯的49994票,当选美国国会众议员。
在任众议员期间,尼克松大力支持俄亥俄州参议员罗伯特·塔夫脱的各项提案,同时他还是马歇尔计划的坚定支持者,1948年,尼克松在选举中轻松连任。
1948年,尼克松作为众议员非美活动委员会的成员参与了希斯间谍案,他是该调查的坚定支持者,在有证据表明希斯无罪时,他要求委员会继续调查,也因此被视为是共和党保守派成员和麦卡锡主义的帮凶。
1949年,尼克松开始筹备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参议员,他计划击败民主党参议员谢尔登·唐尼以跻身参议院,在民主党人道格拉斯同样宣布竞选后,唐尼宣布退出,尼克松最终在1950年的中期选举中以高票击败道格拉斯,当选美国国会参议员。
>竞选总统
与此同时,从1951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北约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参选,1952年3月,在得知杜鲁门已经决意不参选后,在新罕布什尔州州长舍曼·亚当斯的帮助下,艾森豪威尔宣布参选,他回到了美国,积极投入竞选活动,尽管
罗伯特·阿尔方索·塔夫脱的呼声也很大,但所有人都希望—未来的共和党候选人应该是一位中间派,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中,艾森豪威尔以595票击败了罗伯特·塔夫脱的500票,顺利获得提名。
由于是一位军人,艾森豪威尔对竞选搭档的挑选并无意见,于是在
杜威前两次总统选举的共和党候选人的建议下,艾森豪威尔决定挑选尼克松,尼克松决定同意。
然而,到了9月,开始有媒体大肆渲染尼克松拥有所谓的富豪基金会为其进行政治募捐,共和党高层建议尼克松亲自上电视解释,尼克松同意了,就在9月23日尼克松即将举行演讲时,他突然接到了杜威的电话,杜威表示艾森豪威尔的幕僚要求尼克松辞职,愤怒的尼克松挂断了电话,随即上台开始直播演讲。
他在演讲中公布了微薄的财产,还表示到目前唯一收到的礼物是别人寄给他女儿的一条狗,名叫跳棋,并表示无论如何,他们都将继续收养它,也因此,这篇演讲被称为跳棋演讲。
这篇演讲吸引了大约6000万美国人观看,也直接使得艾森豪威尔放弃了撤换尼克松的想法,并和他一起投入竞选。
1952年11月4日,艾森豪威尔和尼克松以3400万选票和442张选举人票大败民主党伊利诺伊州州长
阿德莱·史蒂文森,1953年1月20日,艾森豪威尔和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和副总统。
>任内大事
1959年7月,时任美国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受总统艾森豪威尔之托出席在前苏联首都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国家博览会(American National Exhibition)开幕式。在一座模板美式别墅的厨房展台,尼克松和
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基塔·
赫鲁晓夫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和
核战争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劣的论战,即"
厨房辩论"。
1972年2月,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也成为首位访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的美国总统。毛泽东主席与尼克松横跨太平洋的握手,打破了中美冻结20余年的坚冰。
访华期间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了著名的《
上海公报》。尼克松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并为改善和发展中美两国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尼克松的任期内,逐步将美国军队撤出
越南。1973年1月27日,美国签署《关于在越南战争结束、恢复和平的协定》。3月29日,美军完全从越南的南部地区撤出。至此,这场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也使这个国家陷入危机的
越南战争结束。
>晚年生活
1974年,辞职时的尼克松已61岁,一般而言应该长期隐居,安度晚年,可尼克松不是这样,他要做一件看来几乎没有可能实现的事情——用另一种努力改变他在美国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挽回自己的声誉。在此后20年的时间里,尼克松不断反思自己,积极参与国际间事务,为美国的在任总统出谋划策,在国内外讲演数百次,写出了包括《
尼克松回忆录》、《
六次危机》和《
领导人》在内的8部书。
1976年2月,尼克松第二次访问中国,此时已经卸任的尼克松虽然是以平民身份到中国访问,但依然受到了总统般的礼遇,他还同毛泽东进行了1小时40分钟的会谈,只比
福特总统在1975年12月同毛的会谈少10分钟。
1993年4月8日,尼克松最后一次访问中国。
莫尼卡之所以能成为尼克松晚年最得力、最亲近的女助手,有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1989年5月,刚满20岁,就读于柯尔格特大学的莫尼卡,在一位教授的建议下读完了尼克松的新书《1999年:不战而胜》,其中的外交思想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她马上写了一封长信寄给尼克松,信中表达了她的许多外交见解以及对尼克松的不同意见。暑假过后,莫尼卡竟收到了尼克松的亲笔回信,对她的信大加称赞,并承诺在适当的时候与她当面讨论美国的外交政策。10月2日,莫尼卡如约来到
新泽西北部尼克松的办公室,和他就与美国有关的国际政治问题面谈了两个小时,从此这个比尼克松小56岁的
美国女孩走进了尼克松的工作和生活中,直到他在1994年中风去世。在尼克松最后的四年里,莫尼卡"成了他一个专职的知己和女友,成了他允许进入自己营造的避风港的少数人之一"。莫尼卡陪尼克松到国内外旅行,准备研究和讲演的资料,与他一同讨论有关事件和他的思想、观点,"有时干脆同情地倾听他的诉说",不仅帮助尼克松顺利地完成了他的最后两部著作《
只争朝夕》和《
超越和平》,而且在他死后又独立完成了《记录外的尼克松》和《
冬天里的尼克松》,使得尼克松的晚年生活得以生动、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为政举措
>社会方面
1970年7月8日,尼克松就印第安人问题向国会提交一份总统咨文。在这份咨文中,尼克松提到终止政策的后果是给印第安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实施终止政策后他们的经济状况和生活状况比以前更加糟糕。他要求联邦政府结束对印第安人的终止政策,对印第安人的政策应重新回到"一体化、多元化"的轨道上来,要求国会停止解散部落的做法,对印第安人实施自治。在这份咨文中,尼克松明确表明自治应充分考虑少数群体的利益,即印第安人的利益,应尊重印第安人对于涉及印第安人生活的政策和计划的参与权、决定权,应提供充分的机会来保障印第安人参与政策的制定。9月20日,尼克松再次提出今后美国联邦政府要以"印第安人的行动和决定"作为制定印第安人政策的指导原则,制定政策要听取印第安人的意见,政策的制定要努力确保印第安人们为部落成员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提交咨文之后的几年里,尼克松政府先后推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实现其民权思想,推进印第安人自治。1970年12月15日,尼克松签署法案,正式将蓝湖及周边土地归还给陶斯印第安人。1972年,尼克松政府通过劳工部、经济发展局向印第安部落提供经济援助;5月20日,尼克松总统归还了雅卡玛部落21000英亩的土地;6月23日,尼克松政府通过了"印第安人教育法案",该法案要求提高印第安儿童和成人的受教育机会,授权联邦政府为公立学校的印第安学生提供经济援助。
在尼克松的总统任期内,一方面他通过了大量的环保法案,另一方面则对以前的环保法案进行了修改和加强 。在这些环保法案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是1970年1月1日尼克松签署的《国家环境政策法》,这个法案通常被称作美国的"环境大宪章"。该法案最重要的规定是所有"对人类环境质量有重要影响的所有重大联邦行动",都要做出环境影响报告书,一个新的环境质量委员会将对这些报告做出详细的评估,并且要求法庭终止那些对环境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没有充分有效的补救措施的行动。此后,在包括修建横贯佛罗里达州的平底运河以及修建阿拉斯加输油管在内的许多问题上,环保主义者都一再使用《国家环境政策法》阻挠或制止他们所反对的行动 。
>经济方面
1971年8月到1974年4月,尼克松政府为克服美国经济滞胀危机采取的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失业、通货膨胀和
美元危机是美国经济的三大严重问题。尼克松就任之初,试图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限制经济增长速度,削减政府开支,但未能缓解通货膨胀,反而加剧了失业。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转向"新经济政策",目的在于对外维持美元的经济霸主地位,对内控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回升。它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1971.8.15-1971.11)冻结工资和物价,禁止外国用美元兑换黄金并增收10%的进口附加税;
第二阶段(1971.11-1972.12)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把年通货膨胀率控制在2~3%,工资增长率不得超过5.5%,同意将美元贬值7.89%,并取消10%的进口附加税;
第三、四阶段都以限制工资和物价增长率为目标。1973年又将美元与黄金的比价贬值10%。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中的霸主地位的消亡,也是依据凯恩斯经济理论克服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双重危机的尝试。
尼克松政府执政后,面对强大的种族主义政治势力,采取了这样一种策略,即集中力量解决黑人的经济问题,帮助黑人提高经济地位,而在社会和政治权利领域则表现出一种消极态度,力图避免引起南方保守主义者的反感。经济权利领域的积极主动和政治社会权利领域的迂回渐进构成了尼克松民权政策的两个特点 。
在经济领域民权政策的两个方面,尼克松制定了"费城计划",保证少数民族在就业方面不受歧视;给少数民族开办的小企业提供贷款和各种帮助。由于种族主义势力在提高黑人经济地位方面的反对较弱,尼克松在这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大胆的主动行动 。在1969 年尼克松就职时,少数民族经营的企业通过同政府签订的合同只获得了价值约800万美元的生意,到 1972年他们获得的生意已经达到2.42亿美元。同一时期 , 资助少数民族企业的政府拨款、贷款和保证金总额从 2 亿美元增加到 4.72 亿美元 。在1975年黑人所拥有的100家最大的企业有三分之二是1969年以来成立的。而黑人企业的收入也从1968年的45亿美元增加到1972年的72亿美元
。
>外交方面
1969年,尼克松已经认识到一个多极世界格局的出现,主要标志是美国接受与苏联的核均势及将欧洲、 日本和中国作为有竞争力的力量中心。这是美国自冷战以来力量相对下降的重要表现。尼克松决定放弃过时的两极对抗体系 , 重建大国间的 "均势",很快提出建立以 "美、 苏 、 西欧、日本和中国" 为中心的 "国际新秩序 "。
1969年
珍宝岛事件后,毛泽东决定和美国加强关系。而美国的新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为遏制苏联力量,结束越战,也想与中国走得更近。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2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了尼克松总统。
2月22日,
周恩来同尼克松总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就中美关系正常化及双方关心的其他问题进行了讨论。周恩来表示:台湾问题是阻碍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尼克松表示: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2月26日,周恩来陪同尼克松总统赴杭州访问。之后,尼克松一行飞往上海。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
《中美联合公报》。在公报中,双方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在台湾问题上中方重申了"
一个中国"的原则,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方声明:"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个人著作
>个人生活
>人物争议
在197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为了盗取对手民主党的竞选策略,以尼克松竞选班子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乔装打扮成管道工;6月17日夜溜进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文件时被捕。
1974年7月8日,最高法院以八票对零票通过了对尼克松不利的裁决。与此同时,报纸社论发出要他辞职的舆论,国会也不停地呼吁,要对他进行
弹劾。尼克松于8月7日在给霍尔德曼打电话,告诉他已决定辞职时,他说:"我简直得不到国会的政治支持,而我要继续担任总统是需要这种支持的。我不能眼看由于6个月或更长时间的弹劾审判,国家陷于分裂,我们的对外政策遭到破坏。"于是他在第二天宣布辞去了总统职务。1个月之后,尼克松被赦免一切与"水门事件"有关的罪名,而20名自认为是代表总统采取行动的总统下属人员都被定了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