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人名译典

详细信息 中文百科 Wikipedia 英语网搜 快捷查询窗口会自动接受剪贴板内容
作家名人录
孙世祥
孙世祥   云南省昭通地区巧家县人,1969年11月出生,2001年10月6号因肝硬化在昆明逝世。主要作品有:已出版的长篇小说《神史》、诗词集《孙世祥诗集》和未出版的《夜读》、《父亲》、《横跨世界屋脊》、《中国的世界战略》、《新孙子兵法》、《百年马楠》、《故乡》等。

目录

  1. 1人物出身
  2. 2人物履历
  3. 3个人生平
  1. 4开始创作
  2. 5个人作品
  3. 6染疾
  1. 7社会评价

>人物出身

金沙江从川南、滇北的群山深处逶迤而来,到乌蒙山大凉山的交界处云南省巧家县境内,北去的江流遇到了云南省东部最高最古老的岩层。在亿万年的激荡冲撞里,最终成就了飞鸟难越的白鹤滩大峡谷和高耸入云的大药山。立体气候和垂直分布的自然带使这里形成一山四季,移步换景的独特景观。
药山南山麓二十公里的药山镇发拉村,这个高寒地带的普通村子就是孙世祥家族一路迁徙最终落脚的地方。这里海拔2700到3500余米,三面环山,一道泥石流冲积的河坝通向西面,沿着河坝两旁或聚或散居住着数百家村民,他们都是百多年前从外地迁徙来的,祖籍几乎都是六朝古都——南京。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因素,这些身陷贫困的大明帝国的后裔们祖祖辈辈靠放牧牛羊和种植荞麦、洋芋为生。相对闭塞的环境让他们从语言、习俗等方面保留着久远的痕迹,只是在这些落后而闭塞的村民们的眼中,南京,这个祖先们曾经居住的地方,不过是家谱中一个烟熏火燎后失去光泽的词汇。就是这样一个村庄,1969年11月17日,孙世祥出生在村民孙正国、陈正芬家里。 

>人物履历

孙世祥祖籍南京,1905年,高祖父孙应照做生意从会泽大桥来到发拉,开始了迄今已有六代人的家族史。孙家世代务农为生,吃苦耐劳,正直善良。曾祖父孙开学从别人红白喜事记录礼簿时,偷学少量文字,购买大量线装书,这些旧书在"破四旧"的时候全被抄走烧毁。他异常勤苦,耕地时每天使几双牛,中途换牛,人不歇气,一手扶犁把,一手拿着荞麦粑粑吃。祖父孙朝安在"师训班"受过教育,后参加革命,解放后一直在发拉任文书,由于他正直,主持公道,在极左年代,发拉没有被杀一个人,没有饿死一个人。父亲孙正国曾到公社邮电所上班,后被祖父孙朝安逼回发拉,一生没有脱离过土地和贫困。
年幼的孙世祥由于母亲奶水不够,自小体弱多病。三岁前,身患腮腺炎、喉咙溃烂等疾病,常年啼哭,致使眼睛红肿,脸上布满皱纹,反映异常迟钝,胆小,常被路人吓得躲进松毛堆。

>个人生平

1975年9月进入发拉小学学习。开始觉得读书好玩,在班上他的嗓门也最大。三天后,觉得读书枯燥无味,就开始逃学。每次逃学,父亲孙正国就用棍子打着赶进教室。每天晚上,父亲检查功课,如读不着当天的课文,就要被父亲罚跪在火塘边,用火箸打。到二年级时,每科考了二十多分,到三年级也如此。三年级留级,遇到了小学时期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李成裔老师。李老师责任心很强,善于教育学生。在李老师的教育下,孙世祥很快成了班上第一名,担任班长、学习委员,被评为"三好学生"。李老师让他为全班上课,称他为"小老师"。孙世祥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找四年级课本和《毛主席语录》、《董存瑞的故事》、《激战无名川》、《林海雪原》等书来读。世祥为海兰泡等惨案义愤填膺,有了初步的民族感。由于家庭条件的异常艰难,世祥买了一本一角四分钱的连环画《青龙山》,母亲责怪说:"家庭这样贫困,你还要买书!" 
1980年,一年内二弟和五弟的相继去世和自己相濡以沫的骨肉同胞猝然离去,世祥的心灵受到极大的创痛,让他陷入对生命和亲情的沉思。
1981年9月,世祥考入巧家二中孙正国借了钱粮,背着陈正芬陪嫁来的木箱,送孙去上学。尽管住宿条件差,但在世祥看来,比发拉进步多了。此时的孙世祥个头矮小,经常受人欺侮,学习成绩也由入学时全班第七名直线下降,以至到初中毕业时仅考了264.5分,只好到位于大寨的巧家第三中学补习。这个时期,他的数学、英语成绩一败涂地,在所有科目中,只喜爱地理、历史。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买了很多连环画,在学校藏书有限的图书室里借阅了《说岳全传》、《水浒传》、《杨家将演义》、《特殊身份的警官》、《西游记》、《三国演义》、《旧隋唐演义》等书,开始写寓言和自由作文。学校伙食很差,几乎都吃包谷饭,酸菜汤。初一年级,孙世祥都要剩饭,到初二年级,每顿饭就不够吃,只好从家中背菜粮自己煮了补充。他总是想家,曾半夜独自回家。初三时,被一姓许的学生摔在水泥地上,昏迷中说了一天胡话才醒过来。
巧家三中补习期间,伙食有了改观,吃的是大米——对于发拉人来说,大米是稀罕之物,只有过年才有少数人家能吃上,菜蔬的种类也多起来,孙世祥产生了进入天堂般的感受。在这里,他看了大量录像,开始写打油诗,对某女生产生了初恋的感情。
1985年9月,孙世祥以373分考取巧家一中高中。父亲孙正国步行100多里送他到位于县城的学校。开始时,他雄心勃勃,想每门学科成绩都争取第一名,可是不久物理、数学、化学都垮了下来。幸运的是,班主任秦宣和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了他很多关心和鼓励。知道他家庭贫困,就按最高标准评了每月5元人民助学金给他。世祥的作文《龙潭景物记》轰动全校。
高二年级,世祥读了大量书籍,视野进一步开阔,他发誓要像岳飞、成吉思汗、拿破仑一样战斗,成为世间的主人。世界历史的面貌在他的眼前呈现出来,亚历山大帝国波斯帝国都激起他的感情,他每天在地图上划来划去,在他的笔下,日本俄罗斯侵略中国的耻辱彻底昭雪。他的思维还伸向宇宙空间,征服了太阳系、银河系。他读《基度山伯爵》、《悲惨世界》、《红与黑》等名著着了迷。决心写一部伟大的小说,原定题目叫《灌满淡血的旅程》,后定名《乌蒙山下》,预定100万字,甚至1000万字,作品中的人物动辄数百个。世祥每天都在设计这些人物的姓名,小说的情节,按他的计划,他写的是史诗性的作品,时间跨度上百年。这部小说写了前五章万余字,被他烧毁。这时他开始写现代诗。他常到图书室阅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报纸,了解国内外大事。对红军长征方面的书籍,他读了很多,感受很深,决定了他的最初志愿是报考昆明陆军学院,毕业后考济南炮兵中等军官学院,最后攻读国防大学。后来才知道,昆明陆军学院只招收理科学生。他的理想受挫。长期埋头书本和远大的志向之间,饿了就把家里带来的冷肉、冷油焐在饭里吃,他的身体竟然一天天强壮起来。
1987年,上高三。军官梦破灭后的世祥开始专注于文学梦。他决心考取云南大学新闻系,专攻文学。他天天埋头伏在木箱上写长篇小说,写了改,改了写,失眠了就下楼独自漫游。甚至高考前几天还去图书室借阅《静静的顿河》,管理员王老师吼道;"要高考了还在《静静的顿河》,不知把你顿到哪里去!"就在这一年,他喜欢上了绘画。开始为高考而复习,可是,会考成绩下来,他的数学只得了3分。高考在即,秦宣和老师建议他专攻占优势的历史、地理、语文、政治。1988年7月,孙世祥参加高考,考试头晚失眠,第一科语文考得稀里糊涂。考完回家,不久就传来消息,他的总分383分,全家都为他有望录取大学而喜形于色。
高中是孙世祥人生理想的主要形成时期,文学、军事、战略都有了发展的雏形。后来完成的《中国的世界战略》即在这时已经有了大概的轮廓。可以这样说,高中时的这些理想,在他有生之年部分已基本实现,部分理论上已经成熟。
1988年9月,孙世祥录取到昭通师专中文系就读。就在这时,孙世祥家里的牛、马、猪、鸡全部死光,家庭一下陷入绝境,但这并没影响到父亲孙正国供他读书的决心。一个阴雨绵绵的早上,拦着一辆前往昭通方向的货车,孙世祥站在车箱里,怀着一股到远方去创大业的豪情,对着蒙蒙细雨中的乌蒙大地,不禁吟诵起"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的豪迈诗句。
当时的昭通师专被师生戏称为"滇东北师范大学",一些录取到这里的学生很看不起这所学校。然而,就是在这所学校,孙世祥完成了整个知识体系的建构。

>开始创作

开学第一天,班主任胡性能老师在点到世祥的名时说,世祥的高考作文《习惯》写得很好,要是他评,要给满分40分的,可惜只得了24分。孙世祥很难过,只要再有3分他就可以录取云南师范大学了。昭通正值阴雨天气,气温低,孙世祥的穿着单薄,再加上心里有气,上午的课就懒得起床,胡性能老师经常三番五次去催他。世祥生活邋遢:衣服不洗,或是捂臭了才洗。被子不洗,黑得不成样子。拖着鞋子,不系鞋带,甚至光着脚去上课。戴一顶普通农民常戴的帽子,显得很土气。但是,一个经常出没于图书馆、才华横溢、视文学为生命的孙世祥却让所有的人刮目相看。当时,理想主义的文学氛围洋溢在这个偏僻的大学校园里,搞文学是师生们的时尚。孙世祥是抱着一个文学大师的梦来的,当时他正在构思一部叫《维希山庄》的长篇小说,预计100万字。老师们很让他失望,像教写作的老师布置了一道作文,题为"小雨中的回忆",孙世祥很不屑,认为,小雨中我有什么值得回忆的呢?自己只喜欢到大雨中去淋,任大风暴洗刷,拒绝完成这次作文。在校园野草文学社举办的爱情诗大赛中,他赶了一首《如果我死了》,获三等奖。这是他的名字第一次被印成铅字发表出来。不久,诗歌《公园》发表于《云南日报》,这是世祥第一次发表作品。
大学二年级,孙世祥开始大规模创作诗歌。他根本就看不上世间的诗歌,觉得应该用自己的诗歌把它们扫荡干净。《南高原》、《给滇东北》、《人们说前面流水的地方叫金沙江》等诗歌,极力表现磅礴的壮美。
1990年秋天,世祥读了《日瓦戈医生》等大量著作。这个时候,他写了《发拉》、《土地谣》等大量饱含生命体验的诗歌。他还积极发起诗歌团体运动,和几个同学成立一个名为"第四宇宙"的诗人集团,大大出了几份诗报张贴出来。
1991年6月,孙世祥写了饱含深情的诗歌《父亲》后就从昭通师专毕业了。在这三年中,他很少到课堂听课,大量时间都泡在图书馆,全面饱览历史、地理、美术、科学、哲学等每一领域,构建了坚实的知识体系。而在功课上,每结业一门,他都要补考,有18门课程是老师们破例为他打及格的。在昭通师专,世祥是惟一一个被老师们这样关爱的人,是他的这些恩师们的宽容、关爱成就了孙世祥。
毕业等待分配期间,世祥思如泉涌,写出了《大火地上去》、《大江》、《发拉之晨》、《滇北》等许多优秀作品和大量爱情诗。
1991年8月,孙世祥分配到他初中时的母校巧家二中教初中语文课程,并当班主任。由于在学校周边的社会恶势力侵害学生时出面保护学生,1992年秋季学期,被校内几人伙同学校周边的社会恶势力羞辱、殴打,离开学校。绝望之下,那年冬天,随母亲、弟弟搬家到西双版纳勐腊县勐满镇中老边境一个叫"38公里"的地方。但由于不服那里的水土,1993年春天母亲带着弟弟搬回发拉。孙世祥春季学期流浪广州。回来后,在自家院坝的矮桌上,每天写作长篇小说《天高但抚膺》,决心"用伟大的作品来震惊世人"。到这年的春季学期结束的时候,25万字的小说完稿,结局是小说主人公西能与暴徒厮杀而亡。秋季学期问题得到处理,返校上课,1993年10月13日,他感到人生浪费太多,决定从该日起倒计时人生。潜心读《四书》、《老子》、《庄子》之类典籍。同时觉得现代诗无聊,就开始写古体诗,一个月竟然写了151首。11月17日,重写《天高但抚膺》。
1994年10月,向学校请假,往返于县、地区、省城三地办理四弟中专升学的事情。12月在学校再次因维护学生利益被羞辱、殴打,左耳留下后遗症,离开学校疗伤。这时开始尝试古体诗词写作。
1995年10月应聘至昆明日报社,做编辑、记者。 

>个人作品

1996年3月参加省级国家机关招聘公务员考试,10月,在省委办公厅李森薛彪的极力推荐下,被破格录用到云南省国家保密局工作。写作《巧家有个发拉村》、《孙世祥传》、《孙子操》、《新孙子兵法》及大量古体诗词。开始思考中国的世界战略。12月将万言调查报告《巧家有个发拉村》寄给国家领导人。
1997年、1998年是孙世祥思想、创作的旺盛时期,他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均在这个阶段完成。从1997年3月起,读或重读《资治通鉴》、《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战争论》、《李太白集》、《孙子兵法》、《史记》、《三国志》、《中国传统道德》、《续资治通鉴》、《邓小平理论》、《红楼梦》、《拿破仑》、《希特勒》、《罗斯福》、《高科技战略》、《工业化进程》、《世界近代史》、《朝花夕拾》、《呐喊》等著作。洞察中华民族在世界格局中的处境,他忧心如焚,给国家领导人写信。写了《世界行政区划》、《中国的全球战略》、《回从杨子大江头》、《横跨世界屋脊》、《中国之路》等著作。1997年9月21日起写作《天未甘就陶铸出》,也就是后来的《神史》,到10月28日写完。可是,和《李太白集》、《红楼梦》相比,他认为写失败了。于是从11月1日起,世祥决定重写,他在日记中说:"我必得为发拉人争气,为我自己争气,把这小说写完的,写好的!一遍写不好就写两遍,两遍写不好就写三遍,写十遍总会写好的。"直到12月23日,写完81回,他觉得思想内容上远可超过《红楼梦》了。在边远而四面群山的墨江,在整个的创作过程中,孙世祥的思想是异常矛盾的,一方面认为"实在小说只能是无聊时写作耳",一方面又"激动得很,我想把我的所有政治思想、诗都写进去。这样好发挥,反正身在如今这一可悲的地位,也没什么可想。成则可能政治上也成,败则至少这部书出版,我也可以名垂千古了。"写作的过程是极其艰难而痛苦的,希望和失望,亢奋和低沉,欢喜和悲哀,充实和空虚,疲惫和失眠,再加上饥饿和夜间捣乱的老鼠都在纠缠着他。无论如何,这部巨著最终完成了。然而,他的身体也遭到了重创。早在1997年6月和祖父上发拉大红山为祖父选墓地,就一直走不动,到后来呕吐、头晕,近乎昏厥。事实上,他已经对自己的生命有不祥的预感,在1998年9月5日所作的《墓志铭》中写道:"人生奋搏今已矣,功名数卷留史页。从此转战阴间去,重披榛莽创帝业。"
1999年3月,还没有从思考、写作使元气消耗殆尽中恢复过来的孙世祥,又被派往省委办公厅挂钩扶贫点昭通永善马楠乡扶贫,任科技副乡长。在这里,在深入调查、体验的基础上,他完成了《马楠乡素质性贫困调研报告》、《百年马楠》等著作。11月扶贫工作结束后回到单位。
2000年2月至3月写作以永善马楠乡扶贫工作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乡长》。6月9日将提纲式《中国的世界战略》寄给国家领导人。6月11日写《上江泽民、朱镕基书》。9月3日至11日游历兰州格尔木拉萨成都等地。10月《天未甘就陶铸出》(即《神史》)第二稿写至第83回。 

>染疾

2001年年初,与一女同事相互产生好感。1月初携四弟游历牛栏江金沙江两岸的巧家、永善、雷波等地。3月试图创建 "中国政策法规网"及"世界政策法规网"。4月陪省委办公厅领导到永善检查工作。7月1日开始感到胃部不适,此后的两个月内,在省委办公厅机关卫生所诊治,并断断续续上班。9月3日住进昆华医院,在27日确诊为肝硬化晚期之前,医院两次下病危通知;15日父亲与六弟从发拉赶来看护,28日母亲赶到;10月1日与父母、三弟、四弟、叔叔在暂时没有其他病人的大病房过中秋节,吩咐四弟为父亲准备他爱吃的牛肉,为母亲准备她爱吃的羊肉。这一天病情最为恶化,在医院写下最后一篇日记。2日吩咐四弟护送母亲回发拉。而此时在故乡发拉,自6月1日左右,人们发现如今连影子都难见到的黑老鸹,一时竟有数千只在村里凄厉嘶鸣。6月4日,世祥叫父亲找一下历书,说可能就是这两天了,说过得了这几天就好了。他去世后,在病床上找到了历书,在6月6日上有他画的一个叉。到6日6日早上,人们发现黑老鸹忽然一只都不见了。此时在昆明, 6点10分,父亲和三弟扶世祥去解大手,拉出血来。世祥安慰他们说,没事的,拉了就好了。随着"哗哗"一阵血拉过,世祥昏死过去,没再醒来。时2001年6日6点10分,离32岁生日还差41天。8日上午单位为其召开追悼会,中午遗体火化后,父亲、三弟、四弟、舅舅携其骨灰乘夜班车回故乡发拉。24日下葬,墓地选在发拉村后他生前为祖父选定的墓地、离发拉村子四五十里、海拔3500米的大红山。亲友、乡邻共22人参加葬礼。亲人用最简单、朴素的方式安埋世祥,没有用棺木,世祥的骨灰撒在白布上,上面盖上国旗,骨灰盒单独安置在墓穴后面。 

>社会评价

2004年9月,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云南作家孙世祥百万字的遗著《神史》。
2005年3月《神史》获昭通市人民政府第二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06年1月8日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首都高校学者及新闻、出版界人士在清华大学召开由清华大学杨汝清先生主持的《神史》学术研讨会。
2006年7月22日,北京汉语研究所把第六届"汉语贡献奖"授予孙世祥,"祝贺他以刚强勇猛的意志重构了汉语的疆界"。
2008年10月2日8时,孙世祥生前的亲友,师长和《神史》的读者们自发捐款为孙世祥包坟立碑。
2008年11月4日,在巧家县委宣传部、昭通市委宣传部和有关专家、学者的推动下,《神史》荣获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颁发的第四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 优秀作品入选奖,并被确定为代表云南省参评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作品之一。
全国近百名专家学者和《神史》读者写了上百篇研究《神史》的文章。数十家新闻、期刊、网络媒体大量刊载关于《神史》的文章。
天道不公,命运无情。32岁,正值人生的壮年,假如上苍假以时日,孙世祥还有许多作品问世,许多济世的构想将得以亲手实施......然而,事实是残酷的,他毕竟走了。如果在天有灵,当他看到自己的作品及承载的思想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他那颗"最难收拾,最难伺候的心"应该安息了。
名人名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英文名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简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