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个人荣誉
- 2个人经历
- 3创作思想
- 4创作经验
- 5社会兼职
>个人荣誉
2019年11月,作品《鲜花岭上鲜花开》获得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2019年12月6日,徐贵祥凭借作品《红霞飞》获得第十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中篇小说奖。
>个人经历
开始文学创作之路
《img_ommitted_2》
《历史的天空》封面(2张)
1978年,徐贵祥离开安徽到河南参军。1984年,徐贵祥去了边境前线,在那里,他深深体会了情感、战争,体会了生与死,这段经历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徐贵祥后来的小说创作。从那时起,徐贵祥开始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后来,徐贵祥进入
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徐贵祥回忆:"我进了
军艺后,那时的同学层次都比较高,相比之下我在文学上毫无地位。我的同学那时候就有一些作家。读书的那段时间我写得比较好的作品就是《潇洒行军》,还有《
弹道无痕》,后一部作品曾被改编,也得过很多奖。1994年我进了
解放军出版社,一直到现在。做编辑时我整理的将军回忆录,也让我接触到很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引发了我后来很多创作灵感。" 《
历史的天空》一书让徐贵祥大红大紫,由该书改编的32集同名电视连续剧,在中央台一套黄金档播出后,不仅拥有很高的收视率,而且还得到了专家学者的普遍好评,认为这是近年来最好的军旅题材的影视作品之一。《
历史的天空》和《
八月桂花遍地开》都以徐贵祥熟悉的皖西地理文化为背景,凝聚了徐贵祥对家乡的热爱。徐贵祥有英雄情结,在《
历史的天空》中,徐贵祥塑造了男主人公"梁
大牙"这个形象,含了他对男人的一些理想。徐贵祥说:"我是军队作家,是男性作家,我认为英雄就是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对家庭都要承担起责任的人。梁大牙这个人物是中国战争文学作品人物中的另类,他不是那种高大全的英雄。可能这样的人物会让人觉得不能接受,但是这是战争文学中的另类,而绝不是真实的战争生活中的另类,这个人的命运反差特别大,他从社会最底层走向高层,从人格的最底层走向高尚,这是巨大的反差。而正是这种巨大的反差吸引了读者。" 徐贵祥是个低调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作家要靠作品说话,获奖是好事,但作家不应该为获奖或是成为公众人物才去写作。作家应该有作家的责任感,这个责任感就是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对自己负责!"
天上掉下一部小说
徐贵祥心情极好,用他的话来说是"正处在胜利后的愉悦中",因为他刚刚完成了一部24万字的长篇小说《高地》。小说从动笔,到完稿,仅仅用了23天的时间,落笔后却是好评如潮,《当代》、《小说选刊》等著名的文学刊物都准备刊载,很多影视公司也纷纷找上门来商谈影视剧改编的事宜。
《img_ommitted_3》
《高地》剧照
《高地》仍是徐贵祥最熟悉的军旅体裁,围绕着对一个"高地之战"的重新调查,写出了两个军人、两家军人、两代军人之间的悲喜故事。徐贵祥自认为是一部结构、内容都比较完美的作品,也是一部出其不意的作品。这两年,这个故事的基本框架一直萦绕在徐贵祥的心中,但他总为主题脱不了个人恩怨而苦恼。2006年元旦前的那一天,徐贵祥误以为是元旦,因为在节假日,他一向不出游、不会客、不加班,把完整的时间全留给写作。那天,北京下了一场特别大的雪,雪花像乒乓球那样大,徐贵祥在雪中散步,走着走着,他突然想到能不能将高地里的两位军人的个人恩怨,归结到是一种不为常人所解的良苦用心呢,思路顿开的徐贵祥回到家里就打开了电脑,就像写回忆录似的,以每天一万多字的速度一连写了23天,写完最后一个字,徐贵祥特别有成就感。连连感叹:"那个大雪天,天上不是落雪花,而是掉下了一部小说啊!"
获奖作品曾被退稿
《img_ommitted_4》
徐贵祥
虽然已获得了许多作家梦寐以求的
茅盾文学奖,徐贵祥仍把自己看成是一位业余作家。1978年入伍,历任班长,排长、连长、集团军组织处干事、师宣传科科长,参加过两次自卫反击战,荣立过两次
三等功的徐贵祥更是位职业军人,走上写作之路除了爱好,更在于他的坚持。
徐贵祥小时候喜欢看小说,以战争文学作品居多,有《烈火金刚》、《
敌后武工队》等国内作品,也有
苏联卫国战争作品,还有雨果的作品。上世纪80年代初正是文艺复兴大潮涌动的时候,无数人怀揣当作家的梦想。当了兵,参加了战争的徐贵祥写作热情也很高,投出去很多作品,但大部分石沉大海。1985年,他第二次参战归来,在众多信件中发现《
小说林》杂志刊登了他的中篇处女作《征服》,很受鼓舞,从此更加勤奋地写作。
1989年徐贵祥考入了
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生活积累的丰富、在
军艺的学习使他的创作更上了一层楼。后来在
解放军出版社工作,工作环境又使他对战争史、党史等历史知识耳濡目染。他一篇篇地写,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自己的路。据徐贵祥介绍,他那获得
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
历史的天空》也曾遭过两次退稿,后来被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徐贵祥说:"被退稿的作品不一定是差的,有些优秀的作品有
独创性,超出了编辑的想象,也有可能被退稿。"
写自己熟悉的英雄
《img_ommitted_5》
《八月桂花遍地开》封面
在徐贵祥看来,要成为作家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要有生活阅历,二要有作家的头脑,对生活要有足够的判断力和敏感度。
《
历史的天空》、《
八月桂花遍地开》因为是站在新历史观、
新文学观、新价值观上看待战争历史,被专家们称为"
新历史文学",在这两部作品里徐贵祥试图接近历史的真实,接近几十年前战争中人的真实状态,塑造真实可信的英雄形象。《
历史的天空》中的梁大牙、《八月桂花遍地开》中的沈轩辕就是他所塑造的英雄,在他看来英雄就是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对家庭都要承担起责任的人。
徐贵祥曾写过一篇《站在人的立场上》的创作谈,谈他进入人的内心世界的写作感悟,他把笔下的人物当作自己熟悉的兄弟,"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写到谁我就是谁!"尽管对塑造一群战争中的男人形象充满自信,但徐贵祥也不讳言自己对爱情和女性形象把握得不够好。
徐贵祥是因为电视剧《
历史的天空》的红火而"火"起来的作家,他一直看好文学和影视剧、广播剧等文艺形式互动的方式,他认为这样可以把文学作品更好地推向社会。徐贵祥创作小说时有个习惯,就是几部作品同时进行,交互写作,这个故事写不下去了,就写另一个故事。不论他写作什么小说,他都会考虑到故事的完整性,为人物之间设置冲突,制造矛盾和看点,给以后的影视剧改编留下一条方便之路。
故乡情愫蕴结心中
离开家乡30多年,家乡的月光、老街在徐贵祥的脑海中就多了几分诗意,尽管他时时向往着能回到家乡,过上那种"桌上一瓶老酒,桌边几个老友,桌下一条老狗"的悠闲生活,但真正置身于家乡那种迎来送往的氛围中,善饮的徐贵祥也时时招架不住,他更害怕那些仍然还处在贫穷中的家乡人因招待他而过于破费。
继《
历史的天空》之后,徐贵祥的另一部长篇《
八月桂花遍地开》也为很多读者熟知。写这部小说,徐贵祥说是因为故乡的情愫蕴结心中,他想通过小说告诉人们《八月桂花遍地开》是皖西民歌,是皖西人民最早唱起这首歌,并且把这首歌唱响了。徐贵祥还把他熟悉的故乡的场景一一写入他的小说。在他的心目中,故乡是一片自古以来就英雄辈出、文化底蕴丰厚的土地,也是他走到哪里也割舍不了的地方。
>创作思想
徐贵祥看来,战争是一个巨大的概念,也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东西,人们当然可以很简单地、泛泛地对战争进行普世性的价值判断;但是,事实上战争的内涵十分深厚,也存在着多种认知的角度和阐释的空间。从人类恒久的立场上去看,军人这种职业,这种群体可以取消;但是在面对现实的时候,问题就复杂得多了,这还是一个很深层次的哲学问题。没有谁不强调和平,但是,人类的战争从没有停止过。战争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灾难,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战争往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催生剂,也是人类科技文明发展的催生剂。战争是一个客观存在,必须正视它。在当今世界维持平衡的局面里面,中国的军队是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所以对它存在的价值,对生活在这个群体里面的人、人的情感、人的命运、人的价值,应该有一个比较客观和清醒的认识。
军旅文学应该为生活在这其中的成员提供一份赏心悦目,能够引起深思、能够激发情感、能够激励斗志的文学作品,这是军旅作家的基本责任,也是徐贵祥一直在坚守的写作伦理。
徐贵祥过去常用三句话来讲军旅文学的难写:过去式的没有写好,现在式的不好写,未来式的写不好。徐贵祥认为要求军旅文学快速地做出反应,一是不可能,二是不可取。因为文学所要表现的生活,必须要经过沉淀,必须要经过时间的检验。现在回过头再来看新时期之初的某些煊赫一时的作品,不难发现存在着很多艺术上的缺陷,当时之所以成名,之所以产生那么大的反响,也有着政治上的背景和时代的因素。所以说作家们不能太浮躁、太急功近利;也不能为了紧跟而紧跟,制造一些速朽的东西,那样反而是对生活资源、对题材素材最大的破坏和浪费。
作家要关怀底层,关怀社会,要怀着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切中时弊,要准确地把握住社会和军队发展中存在和暴露出的问题。《
士兵突击》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傻子",让观众为之喜、为之悲;他可爱就可爱在他"傻",这种兵有可取之处,但是多了不行,人们不能把理想寄托在一个"傻子"身上。徐贵祥的《
明天战争》里面有很多理念化的东西,作为小说它有很多毛病,小说的味道、土地的味道、人烟气少了一些;但是作为军旅小说,它的价值并不完全在于他的视点是否低沉,是否触动到了生活的阴暗面,反映了生存的苦难,如果仅仅是为了写底层而写底层,为了写苦难去写苦难,那作品的格局和气度就太狭隘了。也不是你把主要的笔墨放在兵的身上,兵就爱看了。一个真正的军旅长篇小说就是要讲究宏大叙事,它的承载量和视野在现在的基础上还应该是更博大一些,要拿出真正有思想、有内涵、有味道、有份量的作品,才能真正吸引广大官兵阅读,否则你就是整天去写某个兵,写军营生活的某个横截面,兵们也不见得会亲近你的作品。
军旅文学有很强的社会性,它必须要有责任感,要有道德意识和社会意识。军旅文学作品应该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提供一种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军旅作家要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军队负责,对战争负责。军旅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它的思想深度,它的时代穿透力,它对生活的认知程度决定了作品的质量。当前,军旅文学正在经历一场大的繁荣,繁荣的关键在于,就当前的文化背景而言,当下中华民族最迫切需要的就是一种责任感,一种崇高感,是那种天塌下来有人扛着的阳刚气、英雄气。这种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太缺乏了,而
军旅文学,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长篇小说所承载着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精神,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物欲横流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心中空虚失落了的精神需要。无论时代如何向前发展,军旅作家们都不能丧失责任感和勇气,军旅文学就是要勇于攀登思想与精神的高地。
>创作经验
徐贵祥的自信
徐贵祥在他的创作谈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自信,这部作品不是你所‘熟悉’的那些战争故事的翻版或修改,但愿它给你带去的是全新的感受。"这部作品写抗日战争确实写得别开生面,那时根据他的长篇小说《
历史的天空》改编的电视剧正在热播,徐贵祥的自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后来《
历史的天空》获得了
茅盾文学奖。
据说《
历史的天空》曾遭过两次退稿,后来被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徐贵祥说:"被退稿的作品不一定是差的,有些优秀的作品有
独创性,超出了编辑的想象,也有可能被退稿。"这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写好战争与人
《img_ommitted_6》
徐贵祥新作《四面八方》
徐贵祥说: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随着世界新军事革命,中国军事文学出现两种景观:一是站在新历史观、
新文学观、新价值观看战争历史,一是回眸历史,放眼未来。他的《
历史的天空》、《
八月桂花遍地开》属于前者,另两部作品《仰角》、《
明天战争》属于后者。他的前两部作品被称为"
新历史文学",在这两部作品里他试图接近历史的真实,接近几十年前战争中人的真实状态,塑造真实可信的英雄形象。《
历史的天空》中的梁大牙、《八月桂花遍地开》中的沈轩辕就是他所塑造的英雄,在他看来英雄就是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对家庭都要承担起责任的人,一个国家要富裕、强大起来,没有这样的英雄不行,让可信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对塑造民族性格也能产生影响。
徐贵祥自己也亲历过战争,他参加过两次自卫反击战,荣立过两次
三等功,曾长期在部队基层工作,带过兵,他还替一位将军整理过回忆录,采访过100多位将军和老干部,听这些老将军描述真实的战争经历,他对战争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历史的天空》电视剧播出后,一位80多岁的老战士拉着他的手,笑着告诉他:"说了怕你们不信,那个时候我们就跟电视里演的一个熊样。"
徐贵祥研究了我们写抗战题材的作品,发现这些作品最主要的缺憾是,没有把我们的敌人写好,对敌人的状态了解和表现得不充分,在写《
八月桂花遍地开》时,为了写抗战时期的敌人,他对日本古代文化、民族性格、政体进行了大量资料阅读,他说:"我看到的和写在笔下的敌人是强大的猛虎,因而战胜这只猛虎的民族,至少也应该是一只更加强大的雄狮,尽管这只雄狮曾经沉睡"。
实现作家梦想
徐贵祥小时候喜欢看小说,以战争文学作品居多,有《烈火金刚》、《
敌后武工队》等国内作品,也有
苏联卫国战争作品,还有雨果的作品,那时他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当兵,一个是当作家。后来他当了兵,参加了战争,当作家的梦想重新点燃是源于一个契机,参战归来别人给他写了一篇特写《铁鞋踏破千重山》,发在《
解放军文艺》上,他看了很激动,周围有很多英雄故事,为什么不能自己写呢?于是他拿起笔来开始写。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正是文艺复兴大潮涌动的时候,无数人怀揣当作家的梦想,他的写作热情很高,投出去很多作品,但大部分石沉大海。第二次参加自卫反击战时,在战斗间隙,他还在昏暗、潮湿的营房里坚持写,生死未卜,他一边写一边有一种悲壮的感觉。直到1985年,他第二次参战归来,在众多信件中发现《
小说林》杂志刊登了他的中篇处女作《征服》,很受鼓舞,从此写得更加勤奋。1989年他考入军艺文学系,他生活积累丰富,也富于激情,在军艺的学习使他的创作更上一层楼。后来他在
解放军出版社工作,工作环境又使他对战争史、党史等历史知识耳濡目染。他一篇篇地写,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自己的路。
新的起点
《img_ommitted_7》
徐贵祥
徐贵祥在
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受奖时说:"我和我的读者一起成长,我要以更虔诚的态度、更纯洁的情感去创作,秉承茅盾先生的深刻和独创的创作思想。"获奖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现在他想静下心来读一些书,对文学进一步亲密接触,更深入走进历史,更逼真地体验生活。放慢节奏,审视战争、历史、现实,除了文学作品,他主要阅读一些东西方文化比较、东亚文化比较方面的书。有灵感燃烧时,他还要写作,他说写作这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到了不写不行的时候,他才动笔写。
徐贵祥说自己喜欢读书、写作、思考,除此之外,还喜欢喝酒和下棋,他很欣赏
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虽然没写战争,但表现的是高层次的战争状态,是两种文化的较量,双方人格的较量,是灵魂与智慧的战争。下棋也带给他这样一种智慧的快乐。
他评价他笔下的梁大牙时有这样一句话:人最有意义的是战胜自己。他还要让自己的作品更出色。
>社会兼职
2016年12月2日晚,在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投票选举中,作家徐贵祥当选中国作协副主席。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