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人物生平
- ▪少年英才
- ▪襄助萧鸾
- ▪两战北魏
- ▪诛除东昏
- ▪代齐建梁
- ▪在位功过
- ▪国破饿亡
- 2主要成就
- ▪经史
- ▪诗文
- ▪音乐
- ▪绘画
- ▪书法
- 3人物评价
- 4轶事典故
- ▪小名来历
- ▪梁皇忏法
- ▪棋艺超群
- 5亲属成员
- ▪父母
- ▪兄弟
- ▪姐妹
- ▪后妃
- ▪子女
- 6史料记载
- 7陵寝墓地
>人物生平
>少年英才
萧衍于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生于
秣陵县同夏
萧衍画像
里三桥宅
。从血缘上看,萧衍和
南齐皇室关系很密切,他的父亲
萧顺之是
齐高帝的族弟
,曾经做过侍中、
卫尉等高官。他们都是
东晋淮阴县令萧整的后代
。萧衍后来之所以能建立功勋,并最终建立
梁朝,他的家族背景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
萧衍小时候就很聪明,而且喜欢读书,是个博学多才的少年,尤其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当时他和另外七个人一起游于竟陵王
萧子良门下,被称为"
竟陵八友",其中包括历史上有名的
沈约、
谢朓、
范云等
。沈约是知名文学家、史学家,而谢朓则是这时期有名的诗人。不过,这八个人当中,萧衍的胆识却是其他七个人无法相比的。
凭借家族背景,萧衍刚出仕时便担任南齐开国功臣、
卫将军王俭的幕僚。王俭见萧衍很有才华,言谈举止颇为出众,于是提拔他为户曹属官。因为萧衍办事果断机敏,和同事以及上司关系融洽,不久又提升为随王
萧子隆的参军。后来因为父亲去世,萧衍回家守丧三年,然后复官,升任太子庶子、
给事黄门侍郎。
>襄助萧鸾
永明十一年(493年),齐武帝
萧赜病重,当时大臣
王融想在萧赜去世后拥立萧子良,以便控制朝政
。后来事情败露,王融下狱被赐死。王融的计划和结局,萧衍原来就已经推算出来了,他的好友范云由此对他异常敬佩。萧赜去世后,
皇太孙萧昭业即位为帝。萧昭业只知享乐,不理政务,对大臣的劝谏也不接受。掌权的大臣
萧鸾(即后来的齐明帝)决定把他废掉。
萧鸾在和萧衍等人商议时,萧衍表示反对,他说:"废立皇帝是大事,不能轻率从事,现在废立难免会遭到众王的反对。"萧鸾则说:"众王都没什么才能,只有随王(萧子隆)文武兼备,而且占据荆州。如果把他召回来,就万事大吉了。但怎么才能让他回来呢?"萧衍说:"随王其实徒有虚名,并没有什么真才干。他的属下也没有出色的人,只是依赖
武陵太守卞白龙和另外一人,这两人也是无能之辈,贪图金钱富贵,到时候只要一封书信许诺高官厚禄,就可以把他们轻易地召回来。没有了左膀右臂,随王到时候也会跟着回来的。"萧鸾对萧衍的分析很赞同,于是照他们商议的执行。萧鸾废杀萧昭业后,拥立
萧昭文即位,自己掌握朝政大权。三个月之后,萧鸾废萧昭文,自立为帝。萧鸾登基之后,没有忘记萧衍的谋划之功,把他提拔为
中书侍郎,后来又升为
黄门侍郎。萧衍的地位开始显赫起来。
>两战北魏
在萧鸾登基的第二年,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率领三十万军队亲自进攻南齐,沿淮河向东攻打
钟离。萧鸾先派
左卫将军
崔慧景、宁朔将军
裴叔业领兵迎战。听到北魏军队分兵攻打义阳后,又派遣萧衍和平北将军
王广之领兵救援。
王广之领兵进到离义阳百里之外时,听说北魏军队人强马壮,于是畏缩不前。萧衍则请求充当先锋,和北魏军队交战。王广之于是派部分军队归萧衍指挥,进兵义阳。
萧衍带领军队连夜抄小路赶到了距离北魏军只有几里地的贤首山,然后命令士兵将旗帜插满了山上山下。等到天一亮,义阳城中的齐军看到后,以为重兵已经赶到给他们解围来了,于是士气大增,马上集合军队出城攻击北魏军,同时顺风放火。这边的萧衍也趁机夹攻北魏军,萧衍亲自上阵,摇旗擂鼓助威,齐军士气高昂,个个奋勇杀敌。北魏军在齐军前后夹击下,溃不成军,只好退却。齐军最终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萧衍也因战功而升任太子
中庶子。
建武四年(497年)秋,北魏军再次南下,接连攻下了新野、南阳
《img_ommitted_2》
萧衍
,前锋直逼雍州(今湖北
襄樊市)。萧鸾赶忙派萧衍、
左军司马
张稷、
度支尚书崔慧景领兵增援雍州。
建武五年(498年)三月,萧衍和崔慧景领兵与北魏军作战,在雍州西北的
邓城被北魏的几万铁骑兵包围。萧衍知道城中粮草和枪械缺乏,就对崔慧景说:"我们远道征战,本来就很疲惫,需要休整,如今又遇强敌围困。如果军中知道粮草缺乏的实情,肯定会发生兵变。为防万一,我们还是趁敌人立足未稳,鼓舞士气杀出重围为上策。"崔慧景虽然心中忧虑胆怯,但表面上却假装镇静:"北方军队都喜欢游动作战,他们不会夜里攻城的,不久自然会退兵的。"没想到魏军越来越多,没有退却的迹象。原来还表现得很镇静的崔慧景这时露出了胆怯的原形,没有和萧衍商议,就私自带着自己的部曲逃走了。其他各部见统帅溜了,也纷纷逃散。萧衍无法控制局面,只好边战边退。过一道沟时,军队自相践踏,再加上北魏军在后边射箭攻击,齐军死伤惨重。最后,萧衍退到了
樊城,才得以站稳脚跟。
这次战败后,萧鸾未责怪萧衍,而是让他主持雍州的防务,出任雍州刺史。从此萧衍就有了一块固定的根据地,这为他势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他日后争夺齐政权的资本。
>诛除东昏
建武五年(498年)七月,在位只有五年的萧鸾病逝,由其子
萧宝卷(即东昏侯)即位。
萧宝卷为人暴虐,即位后擅杀诸多大臣,使得朝野惊恐,人心离散。
在萧宝卷冤杀萧衍的兄长、尚书令
萧懿后,萧衍召集部下商议废掉萧宝卷。众人非常赞同,萧衍于是大力招兵,准备和萧宝卷决战,很快招募到甲士千人,马上千匹,战船三千艘。
适逢行荆州府事的宗室
萧颖胄拥立
南康王萧宝融举兵,萧衍于是与其联合,共同征伐东昏侯。之后,萧宝融在
江陵即位,即齐和帝。
最后,萧衍领兵到达了
建康城下,和守军激战,攻下了外城,将齐宫城团团围住。
在国难之际,齐内部仍有奸臣进谗言,说事到如此完全是文武大臣的过错,怂恿萧宝卷大开杀戒。这使征虏将军
王珍国异常愤恨,暗中派心腹给萧衍送去一个明镜,表示心迹。王珍国和其他大臣,带兵夜入皇宫,杀死在国难当头还在醉生梦死、歌舞不断的萧宝卷。然后将他的头颅送出,献给萧衍。萧衍在攻占首都建康后,派兵四处征讨,各地的官员纷纷投降归顺。这次萧衍拥戴萧宝融,消灭了东昏侯,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因此升任
大司马,掌管中外军国大事,还享有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殊荣。
>代齐建梁
萧衍
萧衍虽然大权在握,也想废萧宝融自己做皇帝,但他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静待时机。原来的好友
沈约知道他的心事,于是委婉地向他提起此事,第一次时萧衍装糊涂,推辞过去了。第二次提起时,萧衍犹豫片刻,说了句"让我想想再说吧"。后来就答应了。沈约又告知了
范云,两人都同意拥立萧衍做皇帝,萧衍知道后,很高兴。在他们谋划的过程中,萧衍竟然贪恋起原来宫中的两个美女来,把头等大事忘到了脑后。范云知道后很着急,又找到萧衍,说明利害,这才使萧衍下决心灭掉齐,免得夜长梦多。
范云和沈约写信给萧宝融的中领军夏侯祥,要他逼迫萧宝融
禅让帝位给萧衍。同时,萧衍的弟弟、荆州刺史也让人传播民谣"行中水,为天子",利用人们的迷信观念为萧衍称帝大造舆论。等萧宝融的禅让诏书送到后,萧衍又假装谦让。于是,范云带领众臣一百一十七人,再次上书称臣,请求萧衍早日登极称帝。太史令也陈述天文符谶,证明他称帝合乎天意,萧衍这才装着勉强接受众人的请求,在
中兴二年(502年)四月初八(4月30日),正式在都城的南郊祭告天地,登坛接受百官跪拜朝贺,建立梁朝。
然后,萧衍派人给萧宝融送去生金,逼其吞金自尽。萧宝融死后,萧衍说他暴病而死,谥为和帝。又按照皇帝的规格举行丧礼,将他葬在恭安陵。
>在位功过
《img_ommitted_4》
南朝梁版图
萧衍称帝之后,初期的政绩是非常显著的。他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自己很勤于政务,而且不分春夏秋冬,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冻裂了。他为了广泛地纳谏,听取众人意见,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当时叫函),一个是
谤木函,一个是
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良才没有被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
萧衍的节俭也是出了名的,史书上说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他不讲究吃穿,衣服可以是洗过好几次的,吃饭也是蔬菜和豆类,而且每天只吃一顿饭,太忙的时候,就喝点粥充饥。在这方面,萧衍在中国古代所有皇帝中也算得上出类拔萃之辈。
萧衍很重视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他要求地方的长官一定要清廉,经常亲自召见他们,训导他们遵守为国为民之道,清正廉明。为了推行他的思想,萧衍还下诏书到全国,如果有小的县令政绩突出,可以升迁到大县里做县令。大县令有政绩就提拔到郡做太守。他的政令实行起来以后,梁朝的统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除此之外,萧衍重视儒家思想,自己亲自写《春秋答问》等书,解答大臣们的疑问,示范了良好的向学风气。
萧衍对于
宗室的宽纵,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有两个典型:一个是他的六弟、临川王
萧宏,一个是他的次子(实为
养子)、豫章王
萧综:
萧宏在窝藏杀人凶手时,萧衍也不加惩罚反而加封官职,妄加纵容。萧宏也不知恩,更加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最后,竟和自己的侄女,也就是萧衍的大女儿私通,两个人还谋划着要篡夺萧衍的皇位,结果派人刺杀萧衍时,事情败露,刺客被抓,最后处死。萧衍的女儿知道自己罪孽深重,也没脸再见父亲,于是自尽。萧衍没有怪罪萧宏。后来萧宏得病而死。
萧综的母亲
吴淑媛原为东昏侯的妃子,后归于萧衍,仅七个月就生下了萧综,因此被认为是东昏侯的
遗腹子。萧综在南梁备受宠待,但吴淑媛自己失宠之后,出于对萧衍的怨恨,将萧综的身世告诉了他。萧综自此疏远萧衍,后来更在梁魏交战时投奔
北魏,改名萧缵,并表示为东昏侯
斩衰(即服丧之意)三年。萧衍听说后,非常生气,不但撤消其封号,还将吴淑媛废为
庶人。后来,萧衍听说萧综有回来的意思,就让吴淑媛给他送去小时候的衣服,但萧综却不愿意回来。吴淑媛病逝之后,萧衍又起了恻隐之心,下诏恢复萧综的封号,赐吴淑媛
谥号为"敬"。萧综落魄死于北方,萧衍取回了他的遗骨,以皇子身份陪葬于
修陵。
笃信佛教
《img_ommitted_5》
卢延光《中国一百帝王图》中的萧衍
萧衍晚年笃信佛法,
郭祖深形容:"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萧衍亲自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大赦天下,改年号大通;大通三年(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举行"四部
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讲解《
大般涅槃经》,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钱一亿,向"
三宝"祷告,请求赎回"皇帝菩萨",二十七日萧衍还俗;
大同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萧衍第三次出家,这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萧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
萧衍从《大般涅槃经》中找到理论根据,下令僧人必须吃素。从此,汉传佛教形成吃素的传统。萧衍不近女色,不吃荤,不仅他这样做,还要求全国效仿:"以后祭祀宗庙,不准再用猪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神灵也吃素。老人皇帝做事总是和年轻时、壮年时不一样。这个命令下达之后,大臣议论纷纷,都反对。最后,萧衍允许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状祭祀。萧衍不仅几次入寺做和尚,还精心研究佛教理论,这使得他没有精力再理朝政,重用的人也出现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老年的萧衍也是刚愎自用,广建佛寺,不听劝谏。
>国破饿亡
《img_ommitted_6》
梁武帝 画像
侯景原来是被
鲜卑族同化的羯族人,在
北齐奠基者
高欢帐下征战,屡立战功,深受高欢欣赏倚重。但侯景为人反复无常,并且与高欢之子
高澄不和。高欢死后,高澄想夺侯景的兵权,他就于太清元年(547年)正月投降
西魏,但西魏
宇文泰对他有戒心,并不倾心接纳,于是侯景又向萧衍表示归顺。萧衍很高兴,封其为河南王、大将军,并派军接应。朝中有的大臣知道侯景为人,一句话成了谶语:"乱事就要来了。"后来,萧衍与高澄讲和,但要以梁朝遣送侯景回东魏为条件。侯景得知后,以诛杀朝中弄权的
朱异为借口,发动叛乱。叛军长驱直入,最后兵临建康、围困台城,本来萧衍已经号召各地军马驰援,但由于各路援军心志各异,在几次作战不利后就按兵不动,坐观成败,于是叛军得以继续围攻台城。而守卫城门的
萧正德早已投靠了侯景,开城把叛军放入,台城沦陷。
侯景带着五百甲士去见萧衍,发生了很有趣的一段对话:萧衍见侯景来,不慌不忙地问道:"你是哪里的人,竟敢作乱,你的妻子、儿女还在北方吗?"侯景这时害怕得汗流满面,竟不知道怎么回答。旁边的部下替他说:"臣景的妻子和儿女都被高氏杀了,现在只有一人归顺陛下。"萧衍问道:"你过江时有多少兵马?"侯景答道:"千人。"萧衍问:"攻城时多少?""十万。""现在呢?""率土之内,莫非己有。"最后,萧衍安慰他说:"你有忠心于朝廷,应该管束好部下,不要骚扰百姓。"侯景答应。
见过萧衍后,侯景对身边的亲信王僧贵说:"我多年征战疆场,从没有胆怯过。这次见萧衍竟然有点害怕他,莫非真是天子威严不容侵犯吗?"其实,侯景一是作乱心虚,二是萧衍本来也是战场勇将,侯景肯定早就有敬畏之心,加上当时迷信思想严重,认为天子都是神灵下凡。还有萧衍信佛后,看清权势,他的镇静无疑更让侯景心虚。
萧衍虽在表面上受制于侯景,但内心极为不平,对其请求多次予以拒绝。而自此以后,萧衍的要求也大多不能被满足,日常饮食也被减少。年迈的萧衍忧愤交加,从此一病不起。
太清三年(549年)五月初二(6月12日),萧衍躺在台城皇宫净居殿,嘴里发苦,索要蜂蜜不得,在发出了两声"嗬!嗬!"(表示惊讶)的声音后,便在饥渴交加中逝世,享年八十六岁。
同年十一月,葬于
修陵(今江苏丹阳市陵口)。
谥号武帝,
庙号高祖。
>主要成就
>经史
在学术上,萧衍以经学、史学的研究为卓著。在经学方面,他曾撰有《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二百余卷,可惜大都没有流传下来。
天监十一年(512年),又制成吉、凶、军、宾、嘉五礼,共一千余卷,八千零十九条,颁布施行;在史学方面,他不满《
汉书》等
断代史的写法,认为那是割断了历史,因而主持编撰了六百卷的《通史》,并"躬制赞序"。他对此书颇为自负,曾对臣下说:"我造《通史》,此书若成,众史可废。"可惜,此书到宋朝时即已失传,这实在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萧衍最大的著述是通史六百卷,
金海三十卷,五经义注讲疏等共有二百卷,赞、序、诏、诰、铭、诔、箴、颂、笺,奏等文共一百二十卷。
萧衍又倾注大量精力研究佛学,著有《涅萃》、《
大品》、《净名》、《
三慧》等数百卷佛学著作。对道教学说,他也颇有研究。在此基础上,他把儒家的"礼"、道家的"无"和佛教的涅槃、"
因果报应"揉合在一起,创立了"三教同源说",在中国古代佛教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诗文
萧衍的诗赋文才,也有过人之处。齐武帝
永明年间(485年—493年),诗坛创作风气大盛,很多文人学士都聚集在竟陵王
萧子良的周围,各逞其能,施展他们的诗歌创作才华。在这些文人学士中,比较著名的有八位,如
谢脁、
沈约、任眆、
范云等人,时人称之为"
竟陵八友"。
萧衍也是"竟陵八友"中的一位。他的很多诗歌都是在这一时期写的。建梁称帝后,他素性不减,经常招聚文人学士,以赋诗为乐。他的文学创作,推动了梁代文学风气的兴盛。
萧衍现存诗歌有80多首,按其内容、题材可大致分为四类:言情诗、谈禅悟道诗、宴游赠答诗、咏物诗。
萧衍的言情诗集中在新
乐府辞中,又称拟乐府诗,数量几乎占了其全部诗作的一半。他驻居襄阳时,就非常喜好当地的民歌,其许多拟乐府诗,如《芳树》、《有所思》、《
临高台》等,便是在此时创作出来的。即使在称帝以后,萧衍对乐府诗的兴趣也仍然不减当年。在天监十一年(512年),他亲自动手改西曲(
南朝乐府民歌分为
吴歌和西曲两大部分。前者产生于建康周围,此地相袭称为
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郢、樊、邓几个主要地区,是南朝西部军事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西曲),制《江南上云乐》十四曲、《
江南弄》七曲,可见其爱好沉迷的程度。
和乐府民歌一样,萧衍的乐府拟作也是情歌,主要以女性为咏唱对象。他的大多数诗作都是描摹女子对爱情的殷盼,为离别相思所苦的情态,感情缠绵,风格绮丽,语言平易,具有浓郁的江南民歌风味。如"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君志固有在,妾驱乃无依。"(《子夜四时歌。冬歌》);"草树非一香,花叶百种色。寄语故情人,知我心相忆。"(《襄阳蹋铜蹄歌》)等。
郑振铎认为,"萧衍新乐府辞最为娇艳可爱"。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萧衍的
七言诗。萧衍有十余首乐府诗是用七言歌行的体裁写的,如《河中之水歌》《江南弄》《东飞伯劳歌》等。其中以《
东飞伯劳歌》最为著名:"东飞伯劳西飞燕,
黄姑织女时相见。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法艳照里闾。南窗北牗挂
明光,幄帷绮帐脂粉香。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
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七言体诗歌的创作始于
魏文帝曹丕,他的《
燕歌行》是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此后,宋、齐时
鲍照、汤惠林、
释宝月等人也间有此类作品问世,但影响不大。到了萧衍,七言诗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曹丕的《燕歌行》虽然是开山之作,但全诗逐句押韵,未免显得单调,缺乏婉转咏叹的情趣。
萧衍的七言体诗平、仄韵互换,抑扬起伏,颇具独创性。其后,仿效者四起,其子
萧纲(
梁简文帝)、
萧绎(
梁元帝),大臣沈约、
吴均等,都有七言诗的创作。到陈朝时,七言诗的句式、结构更趋完美,韵律也更加和谐多姿。后来,唐朝的
李白、
杜甫、
高适等人创造性地运用这一诗体写出了许多气势磅礴的诗篇,七言体诗更为发展。萧衍等人的开拓之功是不容抹煞的。
萧衍的谈禅悟道诗的数量仅次于其乐府诗。他早年信道,晚年佞佛,他所撰写的谈禅悟道诗是其信道佞佛的自我写照。这些诗,如同宗教哲学箴言,十分乏味,没有什么艺术可言。
萧衍的第三类诗是宴游赠答诗,内容较前两类诗复杂。这里有表现宗教哲理、宣扬佛教思想、规劝臣下信奉佛教之作,如《游钟山大爱敬寺》、《觉新意赠江革》等;有巡幸记游、描绘景物之作,如《
首夏泛天池诗》、《
登北顾楼》、《天安寺疏圃堂》等;有送别诗,如《
答任殿中宗记室王中书别诗》等。这类诗不乏上乘之作,如"舟楫互客与,藻苹相推移。碧池红菡萏,白沙青涟漪;新波拂旧石,残花落故枝;叶软风易出,草密路难披。
薄游朱明节,泛漾天渊池。"(《
首夏泛天池诗》)该诗画面景物鲜明,色彩绚丽多彩,读来颇有韵味。再如:"兰华时未晏,举袂徒离忧,……誊言无歇绪,深情附还流。"(《答任殿中宗记室王中书别诗》)写友人将别时深沉真挚的眷恋之情,也是赠别诗中较好的作品。
萧衍的第四类诗是咏物诗,如《咏舞诗》、《
咏烛诗》、《咏笔诗》等。这类诗虽穷力追新,但内容浅薄,可足称道者甚少。他的《赠逸民十一》:"如垄生木,木有异心。如林鸣鸟,鸟有殊音。如江游鱼,鱼有浮沉。岩岩山高,湛湛水深。事迹易见,理相难寻。"此诗以树木异心、飞鸟殊音、游鱼浮沉、山高水深难以知晓的某些不可思议之处,来说明世间事物的本质、规律实在是难以寻求。
后世文人对
齐梁诗总的评价不高,大都以为其"嘲风月,弄花草"(
白居易语),"风云气少,儿女情多"。齐梁诗人缺乏匡世救时的崇高理想,也缺乏严肃认真的社会责任心,因此反映社会现实及言志述怀之作便不多见,充斥当时文坛的是大量的山水、咏物、艳情之诗。
萧衍的诗歌从题材、内容、风格诸方面来说,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齐梁诗歌的特点。这当然与他即位前漫长优裕的贵族生活环境不无关系。他虽然是一个开国创业之君,但即位前已官居高位,养尊处优,并未受过太多的打击;其灭齐建梁,也只经历过一年多的时间,而且非常顺利。所以,萧衍的诗歌中多"儿女情语"、"神仙道气",少"风云之气",少言志述怀、积极进取之作,也就不奇怪了。
由于萧衍雅好诗文,大臣们纷纷效仿,甚至连赳赳武夫也能偶尔吟出几句好诗来。天监六年(507年),梁将
曹景宗和
韦睿在
徐州大败魏军。班师回朝后,萧衍在华光殿举行宴会,为他们庆功。在宴饮中,君臣连句赋诗。鉴于曹景宗不善诗文,怕他赋不出诗来难堪,负责安排诗韵的
尚书左仆射沈约便没有分给他诗韵。曹景宗深感不平,坚决要求步韵赋诗。萧衍对曹景宗这种不甘人后的性格早有了解,于是安慰他说:"将军是一位出众的人才,何必在乎作一首诗呢!"当时曹景宗已经有一些醉意,就乘酒兴再三固请。萧衍不愿再扫他的兴,便命沈约分给他诗韵。这时诗韵差不多已经分完,只剩下"竞"、"病"二字。在这种局限之下要按韵赋诗是很困难的。可是曹景宗只是稍微想了一会儿,便提笔赋出一首诗:"去时女儿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
霍去病。"诗写得自然流畅,而且非常切合眼前凯旋庆功的实际。此诗一出,语惊四座,文人们自叹弗如,连萧衍也感叹不已,特命史官记入国史。
在萧衍的影响和提倡下,梁朝文化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东晋以来最繁荣的阶段。《
南史》作者
李延寿评价说:"自江左以来,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独美于兹。"这句话颇能反映当时的实际。
>音乐
萧衍对音乐也颇有研究,他创制了许多新歌。《
隋书·音乐志》上说:萧衍"既善钟律,详悉旧事,遂自制定礼乐"。如"鼓吹,宋、齐并用汉曲,又充廷用十六曲",萧衍"乃去四曲,留其十二,合四时也。更创新歌,以述
功德"。
萧衍创制了不少颂扬佛教的歌曲,如"制《善哉》、《大乐》、《大欢》、《大道》、《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砖》等十篇,名为正乐,皆述佛法"。
萧衍重视礼乐。他素善
钟律,曾创制准音器四具,名曰"通"。每通三弦,以推月气。又制十二笛和十二律相应。每律各配编钟、编磬,丰富了我国传统器乐的表现能力。
>绘画
萧衍很喜欢绘画,尤善画花鸟与走兽。著名画家
张僧繇善于写貌,颇受萧衍赏识。当时,萧衍诸子多出镇外州,萧衍常常想念他们,便命张僧繇前往各州郡去画诸子之像,悬于居室之中,萧衍见图如见其子,思念顿减。萧衍信佛,在位时建造了很多佛院寺塔,也都命张僧繇作画。
>书法
萧衍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可以在古代善书的帝王中排上前几位。即使抛却他的帝王身份,以一个书法家的标准来评判他的字,也自有其可观之处。萧衍当时常与
陶弘景探讨书法上的话题,陶弘景擅长行草书,师法
钟繇、
王羲之。二者间的对话被整理为《
与梁武帝论书启》流传于后世,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典籍之一。
萧衍还是历史上第一个大力推崇王羲之书法成就的帝王,而在此之前王羲之的声名往往被其子
王献之所掩。也因为他的推崇,从那时的梁朝起,兴起了第一波学习"大王"书法的风潮。同时萧衍还留下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答陶隐居论书》、《古今书人优劣评》四部书法理论著作,都是历代书法理论典籍中的精品。
>人物评价
高欢:江东复有一吴翁萧衍,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
姚察:齐季告终,君临昏虐,天弃神怒,众叛亲离。高祖英武睿哲,义起樊、邓,仗旗建号,濡足救焚,总苍兕之师,翼龙豹之阵,云骧雷骇,剪暴夷凶,万邦乐推,三灵改卜。于是御凤历,握龙图,辟四门,弘招贤之路,纳十乱,引谅直之<矢见>。兴文学,修郊祀,治五礼,定六律,四聪既达,万机斯理,治定功成,远安迩肃。加以天祥地瑞,无绝岁时。征赋所及之乡,文轨傍通之地,南超万里,西拓五千。其中瑰财重宝,千夫百族,莫不充牣王府,蹶角阙庭。三四十年,斯为盛矣。自魏、晋以降,未或有焉。及乎耄年,委事群幸。然朱异之徒,作威作福,挟朋树党,政以贿成,服冕乘轩,由其掌握,是以朝经混乱,赏罚无章。"小人道长",抑此之谓也。贾谊有云"可为恸哭者矣"。遂使滔天羯寇,承间掩袭,鹫羽流王屋,金契辱乘舆,涂炭黎元,黍离宫室。呜呼!天道何其酷焉。虽历数斯穷,盖亦人事然也。
魏徵:①布泽施仁,悦近来远,开荡荡王道,革靡靡商欲,大修文学,盛饰礼容,鼓扇玄风,阐扬儒业,介胄仁义,折冲樽俎,声振寰区,泽周遐裔,干戈载戢,凡数十年,济济焉,洋洋焉,魏晋以来,未有若斯之盛也。②慕名好事,崇尚浮华,抑扬孔墨,流连释老,或终夜不寐,日旰不食,非弘道以利物,唯饰智以惊愚,且心未遣荣,虚厕苍头之位。高谈脱屣,终恋黄屋之尊。
朱敬则:梁高祖聪明文思,宽厚通博,生而神异,动多奇怪,此天表也。永元之初,群贤受命,竭怀辅正,尽力康衢。细隙未开,纤尘不动,而雄图英算,孤识独见。
李延寿:自古拨乱之君,固已多矣,其或树置失所,而以后嗣失之;未有自己而得,自己而丧。追踪徐偃之仁,以致穷门之酷,可为深痛,可为至戒者乎!
李德裕:世人疑梁武建佛刹三百余所,而国破家亡,残祸甚酷,以为释氏之力,不能拯其颠危。余以为不然也。释氏有六波罗密,檀风密罗是其一也。又曰:"难舍能舍,大者头目肢体,其次国城妻子,此所谓难舍也。"余尝深求此理,本不戒其不贪,能自微不有其宝,必不操人所宝,与老氏之无欲知足,司城之不贪为宝,其义一也。庸夫谓之作福,斯为妄矣。而梁武所建佛刹,未尝自损一毫,或出自有司,或厚敛氓俗。竭经国之费,破生人之产,劳役不止,杼柚其空,闰位偏方,不堪其弊,以此徼福,不其悖哉!此梁武所以不免也。
杜牧:梁武帝明智勇武,创为梁国者,舍身为僧奴,至国灭饿死不闻悟,况下辈固惑之。
苏辙:老、佛之道,与吾道同,而欲绝之;老、佛之教,与吾教异,而欲行之;皆失之矣。秦姚兴区区一隅,招延缁素,译经谈妙,至者凡数千人,而姚氏之亡,曾不旋踵。梁武继之,江南佛事,前世所未尝见,至舍身为奴隶,郊庙之祭,不荐毛血,父子皆陷于侯景,而国随以亡。议者观秦、梁之败,则以佛法为不足赖矣。
程颐:梁武帝英伟之姿,化家为国,史称其生知淳孝,笃学勤政,诚有之。终其身无他过,止缘好佛一事,家破国亡,身自馁死,子孙皆为侯景杀戮俱尽。可不深戒!
郝经:梁武帝以妖梦之故,思中原牧伯之朝,卒自贻侯景之祸。只为揭其本根,而以之召乱。
陈普:①浮山未破水先腥,浩浩蝇蚁书夜声。东海不知蒲塞味,谁人十万作牺牲。
②戒舍工夫老未员,百双鸡子送残年。一生般若成何事,赢得江头载荻船。
康熙帝:昔梁武帝亦创业英雄,后至耄年,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祸。
赵翼:创业之君兼擅才学,曹魏父子固已旷绝百代。其次则齐梁二朝,亦不可及也。…至萧梁父子间,尤为独擅千古。武帝少而笃学,洞达儒玄,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天性睿敏,下笔成章,千赋百诗,直疏便就。……兼长释义,……历观古帝王艺能博学,罕或有焉。
蔡东藩:①萧颖胄之起事江陵,实由萧衍诱成之,是颖胄之才智,已非衍敌。宝融固一傀儡耳,颖胄亦一萧衍之傀儡也。曹景宗反劝衍奉迎宝融,安知衍之本意?衍岂甘居人下者!彼为衍效力诸军将,皆傀儡中之傀儡耳。观其初出夏口,即欲假黄钺,其居心已可概见。
②萧衍无弑主之名,坐收讨乱之实,虽其智力过人,亦未始非乘势待时之利也。
③异哉萧衍,明知韦睿之为时望,而不能重用,几陷乃弟于死地。乃弟可死,如全军何!及钟离一役,又未尝专任韦睿,而独任曹景宗,令睿归景宗节制。幸睿素负重名,为景宗所敬礼,始得和衷共济,大破魏军。否则,景宗尝违诏进军矣;虽有密敕,令彼敬睿,亦乌足恃!然后知萧衍之智,不过寻常,无怪其老且益愚也!
④梁主用降人王足计,命筑淮堰,无论其劳民费财,实为厉阶,即令淮堰易成,成且经久,亦岂遽足夺寿阳!果使寿阳归梁,于魏亦无一损,仁者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犹且不为,况丧民无数,以邻为壑,必欲争此一城,果何为者?甚矣哉梁武之不仁也!夫欲筑淮堰,不惜民命,荐祭宗庙,乃欲废牲,甚至如宏之一再谋乱,一再姑息,子弟可爱,百姓独不必爱乎?牺牲可惜,人民独不足惜乎?愚谬若此,真出意外。
⑤梁主衍安据江南,不乘两魏相争之际,修明政治,渐图混一,乃迷信释教,舍身佛寺,一任朱异擅权,紊乱朝纪,何其愦愦乃尔!夫梁主衍手造邦家,未始非一英武主,其所由误入歧途,攻乎异端者,得毋鉴沈约之死,获罪齐和,自省亦未免多疚,乃欲借佛教以图忏悔耶!然而愚甚!然而谬甚!
⑥高欢能防景于身后,而梁主衍不能察景于生前。杜弼谓年既老矣,髦又及之,正不啻一梁主写照。且误用从子渊明,自覆全军,昏耄之征,一至于此,无怪其终困死台城也。
⑦梁主固昏耄无知,太子纲亦一庸才耳。
⑧梁主亦知和不如死,乃胸无主宰,始明终昧,卒致堕入贼计,台城陷而正容语景,果何益耶?
吕思勉: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其早年政治颇清明……然梁武性好佛法,晚年刑政殊废弛。又因太子统早卒,不立嫡孙而立次子简文帝为太子,心不自安,使统诸子出刺大郡,又使自己的儿子出刺诸郡,以与之相参。彼此乖离,已经酝酿着一个不安的形势。
钱穆:独有一萧衍老翁,俭过汉文,勤如王莽,可谓南朝一令主。
毛泽东:①萧衍善摄生,食不过量,中年以后不近女人。然予智自雄,小人日进,良佐自远,以至灭亡,不亦宜乎。②"专听生奸,独任成乱",梁武有焉。
>轶事典故
>小名来历
萧衍小名"练儿"。萧衍笃信佛教,练儿出自佛经,是梵语音译,全称"阿练若"或"阿兰若",译成汉语,就是树林、寂静处、无诤地,指能远离喧噪,安心修习的禅定之所。
父亲的名讳要规避,小名也要规避,萧衍的子孙为亲者讳,把"练"叫做"绢"。《
颜氏家训·风操篇》讲到避讳时说:"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梁武小名阿练(练儿),子孙皆呼练为绢;乃谓销炼物为销绢物,恐乖其义。"萧氏子孙为萧衍避讳,绝口不提"练"字。可有一个人却对"练"字恨之入骨,他就是萧衍的次子
萧综。
原来,当日南齐的东昏侯
萧宝卷临朝时,荒淫无度,百姓叫苦不迭。时任雍州刺史的萧衍以改立南康王
萧宝融为名,举兵攻下金陵,先后杀掉萧宝卷与萧宝融,以梁代齐,自立为帝。有一位东昏侯宠爱的美人
吴景晖,已经怀孕三个月,萧衍见她漂亮,就收入后宫。七个月后,东昏侯的遗腹子出生,萧衍认为己子,排行老二,起名萧综,小名缘觉,后封豫章王。萧综长大后,吴景晖悄悄地对儿子讲了他的身世,萧综得知真相后,暗下决心,时刻准备为生父萧宝卷复仇。后来,萧衍让他出任徐州刺史,徐州有不少枝繁叶茂的练(楝)树,因萧衍小名叫练儿,萧综对此十分反感,就让人将树统统砍伐了,借以发泄对养父"练儿"的不满。后来,萧综到底离开萧衍,带着南徐州降北魏。
>梁皇忏法
萧衍舍身同泰寺图
天监二年(503年),萧衍作皇忏度皇后郗氏。郗氏初生时,也是红光照室,神奇异瑞。及长,其性
明惠,形貌秀丽,且善于隶书,寻于
史传女工之事,靡不闲习。当时,宋、齐诸王皆慕名而来求婚,均被她父亲郗晔所拒,后来嫁给萧衍,生了三个女儿;当萧衍为雍州刺史时,郗氏就不寿而死,郗氏生前貌虽美丽性却善妒,不信佛法,毁谤三宝,残杀生灵,因此死后堕为巨蟒。一日,托梦给萧衍,请求他看在夫妇面上,设法为她超度,以离苦得乐。因萧衍夫妻情深,念于旧情,便参阅佛经而撰
慈悲道场忏法十卷,请僧礼忏,超度夫人。郗氏遂仗佛力而脱离蟒身,化为天人,现身空中,感谢萧衍而去。此忏因在萧衍时肇始,故称"
梁皇宝忏"。
>棋艺超群
萧衍对围棋特别喜爱,棋艺也很高超。在
齐朝为官时,每逢闲暇,常彻夜不眠,与人弈棋。称帝之后,兴趣不减。大臣
朱异、
韦黯、
到溉,都是他的棋友,名将
陈庆之原先为随从时也常陪萧衍下棋。
每到兴致高时,便不复君臣之别。一次,萧衍又约到溉玩了一个通宵。到溉不能熬夜,一局未终,竟低头睡着了。萧衍见状大笑,就做诗嘲讽他:"状若丧家狗,又似悬风槌。"到溉被唤醒,颇为尴尬,等到听到萧衍的诗句,又放声大笑。君臣尽欢而散。
萧衍对围棋如醉如痴,也有因此误事的时候。他晚年佞佛,有一个名叫榼头师的和尚,颇为他敬重。一天,萧衍下敕召榼头师入宫研讨佛法,当榼头师入宫的时候,萧衍正在和人下棋,要杀死对方的棋子,便随口说道:"杀掉!"左右侍从将此话理解错了,以为萧衍要杀掉榼头师,便不由分说,将榼头师推出斩首。下完棋,萧衍下令召见榼头师,左右侍从回答说:"已奉旨将此人杀掉了。"萧衍听罢,后悔不迭。
>亲属成员
>父母
>兄弟
哥哥
弟弟
>姐妹
>后妃
皇后
妃嫔
>子女
儿子
长子:
萧统,字德施,母丁贵嫔,早逝,累谥昭明皇帝。
次子:豫章王
萧综,母吴淑媛,豫章郡王。史载为齐东昏侯
萧宝卷遗腹子。
三子:梁简文帝
萧纲,母丁贵嫔,晋安郡王→皇太子→皇帝,谥简文皇帝。
六子:邵陵携王
萧纶,母丁充华,邵陵郡王,谥携王/忠壮王。
七子:梁元帝
萧绎,母阮秀容,湘东郡王→皇帝,谥孝元皇帝。
女儿
次女永世公主
萧玉婉,母郗徽,初嫁谢谟,萧衍即位后悔婚,改嫁
王諲。
>史料记载
>陵寝墓地
修陵石刻
梁武帝萧衍
修陵石刻,位于江苏省
丹阳市云阳镇三城巷北,南靠其父梁文帝建陵,北毗其子梁简文帝庄陵。修陵东向,三座陵墓由南向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此陵为梁武帝及郗后的合葬陵寝。武帝于太清三年(549年)五月崩,十一月葬于修陵。此陵邻近古有皇业寺,后改名戒珠院。据元代至顺年间《镇江志》载:"丹阳皇业寺,今为戒珠院,父老相传,梁武帝之陵墓在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