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人名译典

详细信息 中文百科 Wikipedia 英语网搜 快捷查询窗口会自动接受剪贴板内容
名人录
曾公亮
曾公亮(999年-1078年),字明仲,号乐正。泉州晋江县(今福建省泉州市)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曾公亮登进士第,授会稽知县。他自地方官员累升至知制诰、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等职,在嘉祐六年(1061年)以吏部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拜相。宋英宗即位后,加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宋神宗即位后,再加至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鲁国公。之后因年迈罢相,带司空兼侍中出镇河阳三城,又判永兴军,最终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1078年),曾公亮去世,年八十。获赠太师、中书令,配享英宗庙廷,赐谥“宣靖”。宋理宗时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曾公亮曾与丁度承旨编撰《武经总要》,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编纂的军事科学百科全书。概述内图片来源:

目录

  1. 1人物生平
  2. 仕途迁升
  3. 为官有能
  4. 老成练达
  5. 起镇永兴
  6. 年迈去世
  1. 2主要影响
  2. 政治成就
  3. 军事思想
  4. 后世地位
  5. 3历史评价
  1. 4主要作品
  2. 5轶事典故
  3. 脊骨如龙
  4. 恋慕禄位
  5. 避讳改称
  1. 智擒盗贼
  2. 6人际关系
  3. 7后世纪念
  4. 8史料索引

>人物生平


>仕途迁升


曾公亮为刑部郎中曾会次子,他自少时起就颇有抱负,且器度不凡,为人"方厚庄重,沈深周密"。
乾兴元年(1022年),曾公亮受父命奉表晋京祝贺宋仁宗登基,仁宗任命其为大理评事,但他立志从正途登官,不愿以斜封入仕,故未赴调。
天圣二年(1024年),曾公亮以进士甲科及第,被授为越州会稽知县。 
天圣六年(1028年),曾公亮治理镜湖,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使湖边民田免受水涝之苦。之后因父亲在会稽境内买田,曾公亮被贬官监湖州酒。 

>为官有能

数年后,曾公亮入京任国子监直讲,后改任诸王府侍讲。不久,升任集贤殿校理、天章阁侍讲、知制诰兼史馆修撰。一年后,应当按照旧例考试馆职,曾公亮凭借进献自己所写的文章,就免试被授为集贤校理、天章阁侍讲、修起居注。提升天章阁待制,赐予金紫衣。 
在此之前,待制不改变服装,仁宗当面赐给曾公亮金紫衣,说:"朕于讲席赏赐你,是由于尊重宠爱儒臣。"曾公亮于是以知制诰官兼任史馆修撰,再改为翰林学士、判三班院。三班院的属吏多而杂,如果不加以贿赂就辞谢不可,贵族子弟大多依靠势力请求拜见。曾公亮选取前后章程,依据情况办事,属吏不能插手。 
曾公亮后以端明殿学士职知郑州,他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辖境之内出现"夜不闭户"的现象。曾经有朝廷使者因在郑州境内丢失财物,移书曾公亮,诘查有盗贼一事,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被随从藏匿起来。"使者进行搜查,果如曾公亮所料。 

>老成练达


皇祐三年(1051年),曾公亮升翰林学士、知开封府。 
不久后,升任给事中参知政事(副相)。又加礼部侍郎,改拜枢密使 
嘉祐六年(1061年),曾公亮升任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职)、集贤殿大学士,与另一宰相韩琦共同主持朝中政事。 
曾公亮明练文法,为官多年,熟知朝廷台阁的规章制度,首相韩琦经常向他询访相关规制。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确立国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盛产银,有人偷取银钱,大理寺判定他们为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银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展开争论,于是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盗取银子不判死刑。起初,东州人大多因此法被处死刑,从这以后就没有死刑了。 
辽国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边境官吏不敢禁止,都说:"与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就不禁止,以后该怎么办呢?知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此事。"于是派人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 
宋英宗即位后,曾公亮被加授中书侍郎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英宗体弱多病,因此不能接见辽国使者。曾公亮奉命在馆中设宴款待使者,使者却不肯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赴,这是对君主的不恭敬。君主患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设宴,你能安然处之吗?"使者听罢,即刻赴宴。 
宋神宗即位后,曾公亮被加官门下侍郎吏部尚书 
熙宁二年(1069年),升授昭文馆大学士,累封爵位为鲁国公。 

>起镇永兴


曾公亮因年迈,屡次请求辞去相位。熙宁三年(1070年)九月,被授为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 
熙宁四年(1071年),曾公亮被朝廷起复,出判永兴军 
此前,庆州士兵叛乱伏诛,但其余党窜逃,自陕西以西都为之戒备。朝廷检阅义勇,增加边境守兵,移内地租赋,使得人情骚动。曾公亮镇静对待,依次上奏罢免,专门裁抑多余的支出。长安豪强喜欢制造谣言,声称士兵埋怨削减费用,打算在元宵夜勾结其他军队发动叛乱,长安官民十分恐慌。有人劝曾公亮不要出游,曾公亮不为所动,张灯尽情观赏,和宾客佐僚直到傍晚才回来。 
在永兴军任职一年后,曾公亮回到京师,旋即以太傅之衔致仕 

>年迈去世

元丰元年(1078年)闰正月戊戌日(一作己亥日 
),曾公亮逝世,享年八十岁 
。神宗闻讯后,临丧哭泣,为他辍朝三日,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宣靖",并准其配享宋英宗庙廷。 
到下葬时,神宗亲自篆写曾公亮的碑首名为"两朝顾命赞策勋德之碑",后下诏改为"两朝顾命定策亚勋之碑"。 

>主要影响


>政治成就

针对北宋吏治混乱的弊端,曾公亮提出废除"磨勘法",对各级官的任用和升迁采取考课督察的办法,即"三考有善政者,则升其官资,两任有善政者,则升其任使,无成绩者则罢黜。"同时他又提出裁减冗兵的方案,以减轻国家财政支出。
曾公亮作为北宋政坛上的三朝元老,影响力极大。早年即有变革之心的他,不但在王安石变法中大力举荐王安石主持变法大局,而且在变法过程中还给予王安石相当程度地支持,这对变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后因与王安石在变法认识上的分歧,加之其它方面的原因,最终没能成为坚定的变法派。 

>军事思想

天圣年间,西夏叛宋,朝议兴兵讨伐,仁宗和战不定。曾公亮上奏《征怀书》,认为治天下之根本,当采取先怀柔、后征伐的策略,否则,师出无功,敌寇愈加猖狂而劳损官军。仁宗采用怀柔政策,西夏率服。
庆历年间,曾公亮针对时弊提出"择将帅"以加强武备的主张。他认为:择将之道,唯审其才之可用,不以远而遗,不以贱而弃,不以诈而疏,不以罪而废。他认为造成将不称职的原因,并非世无将才,而是选之不得其要,或用人不能尽其才。他建议选将必先试其才,所试有效,方给显官厚禄以重其任,然后委其命而勿制约,用其策而无怀疑。
曾公亮与端明殿学士丁度主编的《武经总要》,是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对于研究宋朝以前的军事思想非常重要。其中大篇幅介绍了武器的制造,对古代中国军事史、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也很重要。

>后世地位

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曾公亮的绘像被张挂于昭勋祟德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历史评价

赵顼:公亮谨重周密,内外无间,受遗辅政,有始有卒,可方汉张安世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李复:老凤池边蹲不去,饿乌台上噤无声。 
石林燕语》引
贾众:曾鲁公脊骨如龙,王荆公目睛如龙。 
宋人轶事汇编》引
王称:公亮勋亚于琦(韩琦),而昧于洁身之义,怀禄不去,君子讥之。 
东都事略
李焘:公亮喜荐士,多得人,然性吝啬,殖货至钜万,持禄固宠,为世所讥。晚年昏病,以歌舞沈日夜。 
《续资治通鉴长编》
王淮:立贤无方,汤之执中也。必曰有章子厚、吕惠卿,不有曾公亮、苏颂蔡襄乎? 
宋史》引
朱熹:所至举职,皆有能名。 
三朝名臣言行录
脱脱:公亮静重镇浮,练达典宪,与韩琦并相,号称老成。升之自为言官,即著直声。然皆挟术任数,公亮疾琦专任,荐王安石以间之,升之阴助安石,阳为异同,以避清议,二人措虑如此,岂诚心谋国者乎?新法之行,何望其能正救也。 
宋史
黄仲昭:公亮方厚庄重,深沉周密,辅弼三朝,号称老成。然始荐王安石可用,及安石变法,无所异同,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八闽通志
王夫之:曾公亮、王陶之琐琐者,何当荣辱,而引身遽退,虚端揆以待安石之纵横哉? 
宋论
佚名曹玮沈勇有谋,公亮入相称职。 
历代群英歌

>主要作品


曾公亮平生著作很多,除参加编撰《新唐书》250卷外,又私撰《唐兵志》3卷、《唐书直笔新例》1卷。见于记载的还有《英宗实录》30卷、《元日唱和诗》1卷、《勋德集》3卷、《演皇帝所传风后握奇阵图》和《武经总要》。《武经总要》是他和端明殿学士丁度于康定元年至庆历四年(1040年-1044年)承旨主编的一部兵书,共40卷,分前后两集,为中国古代一部军事科学的百科全书。
东轩笔录》称"其为文章,尤长于四六,虽造次柬牍,亦属对精功。"

>轶事典故


>脊骨如龙

宋仁宗庆历年间,有一位善于相面的河北道士贾众,认为曾公亮的脊骨像龙,王安石的眼睛像龙。按照相术的观点,人如果能得到龙的一个特征,都能位极人臣。 

>恋慕禄位

据《宋史》记载,曾公亮为人端重沉厚,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神宗曾经将他比作西汉名臣张安世。宋神宗时,曾公亮推荐王安石一同辅政,支持他变法。王安石为了感激曾公亮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其子曾孝宽枢密院就职,以报答他。苏轼曾经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曾公亮说:"陛下和介甫(王安石字)就像一个人,这是天意。"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与宠幸。 

>避讳改称

北宋尚书省的文书下达到地方时,按例当称"勘会"。曾公亮为相后,朝廷为避其父曾会之讳,而改称为"勘当"。 

>智擒盗贼

曾公亮知郑州时,知永兴军文彦博正获召入朝,途径郑州。正当曾公亮设宴款待文彦博之时,有人来报称文彦博的银杯被盗。曾公亮说:"如果是郡人敢这么做,一定要三天将其抓获。如果是您的随从自己做的,那今天就可以抓到了。"文彦博不以为然。结果,当天盗贼就被捕获,的确是文彦博的随从。文彦博说:"您刚听说就能将其抓获,这是什么道理?"曾公亮答道:"席上有专门捕盗的人,随从不过只有一个人,阴谋一定容易败露。"文彦博听后大为叹服,将曾公亮视为神明。 

>人际关系

高祖父:曾瓒 
父亲:曾会,官至刑部郎中 
儿子:曾孝宽,官拜参知政事(副相),后在赴吏部尚书召时去世。获赠右光禄大夫 
晋江曾氏仕途显达,到了南宋又有曾怀、曾从龙等人位极人臣,一家共出了四位宰相、一位状元,有"曾半朝"或"一门四相"的说法。

>后世纪念


墓址
曾公亮墓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八千乡辛庄村南一华里处,其墓冢与"重修曾坟寺碑"尚存。墓碑为宋神宗亲笔:"两朝顾命定策亚勋之碑"。

>史料索引

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五十二·曾太师公亮行状》 
东都事略·卷六十九·列传五十二》 
宋史·卷三百一十二·列传第七十一》 
八闽通志·卷六十六》 
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列传一百三十七》 
晋江县志·卷三十七》

名人名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英文名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简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