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人名译典

详细信息 中文百科 Wikipedia 英语网搜 快捷查询窗口会自动接受剪贴板内容
名人录
陈三立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   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   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   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目录

  1. 1人物生平
  2. 2主要作品
  3. 著述
  4. 诗作
  5. 3主要功绩
  6. 湖南维新
  1. 同光体诗人
  2. 4亲属成员
  3. 家世
  4. 配偶
  5. 子嗣
  6. 5轶事典故
  1. 泰戈尔来访
  2. 松林趣事
  3. 铜元与银元
  4. 仗义执言
  5. 6人物评价
  6. 7后世纪念
  1. 中学更名
  2. 故居
  3. 图书
  4. 墓址

>人物生平


陈三立生于1853年10月23日,年少博学,才识通敏,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约束。
1880年(光绪六年)随父往河北分巡道今河南武陟县 
1882年(光绪八年)入乡试,因恶时文,自以散文体作答,主考陈宝琛赏识其才,破例录为举人。1886年(光绪十二年)会试中式。返长沙,与王闿运等人结碧湖诗社。1889年(光绪十五年)参加殿试,中三甲四十五名进士,授吏部主事,旋弃职。侍父在湖北布政使任所,曾应张之洞邀,为两湖书院校阅试卷。其间应易顺鼎邀,两游庐山南北。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甲午战争后,李鸿章赴日签订《马关条约》,陈三立闻讯激愤异常,曾电张之洞:"吁请诛合肥以谢天下。"当时其父宝箴任湖南巡抚,推行新政,他往侍父侧,襄与擘划。在罗致人才、革新教育方面效力尤多。1898年戊戌政变时,因"招引奸邪"之罪被革职不用。后随父返江西,居西山"青庐"。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陈三立移居南京,未几丧父。家国之痛,陈三立更无心于仕途,于金陵青溪畔构屋十楹,号"散原精舍"。常与友人以诗、古文辞相遣,自谓"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陈三立早年虽有"吏部诗名满海内"之誉,但《散原精舍诗集》所收乃自此始。 此后虽不问政,为社会兴利仍极热忱。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办家学一所,又赞助柳诒徵创办思益小学堂。让出住宅作课堂,延聘外国教师,开设英语及数、理、化新课目;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废除"八股文"和跪拜礼节,禁止死背课文及体罚学生,创新式学校的先例。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初,曾与李有芬创办江西铁路公司,并拟倡修南浔铁路,惜因事未果。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湖南工商界追念陈宝箴父子推行新政,振兴实业,奏请为宝箴塑铜像,为陈三立授宫职,被其断然拒绝。同年夏,义宁州大荒,铜鼓双坑饥民往宜丰天宝买粮,富商何大毛诬称"匪徒抢劫",并说"宁州遍地是匪",挑起斗殴,杀死双坑饥民57人,双坑人控诉不得上达,求助陈三立,陈主持正义,具陈上疏,终获刑部详察,严惩主犯及当地知县,冤案大白。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袁世凯君主立宪,委陈三立任参政议员,未肯就。 
1926年(民国十五年),陈三立由杭州到上海寄寓三载。
1930年(民国十九年),陈三立倡议重修《庐山志》 ,委托吴宗慈专主。为了使志书更为完善一些,他还特别约请了著名学者李四光、胡先引等撰写有关条目。另外,在具体的编修过程中,陈三立特别强调了修撰体例的问题,强调志例应尊重科学,志文因时代不同,允许文体有别,做到"旧从其旧,新从其新"。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一二八事变"中日军侵占上海闸北,陈三立居牯岭,日夕不宁,于邮局订阅航空沪报,每日阅读。据说,当时的他曾于一晚做梦时喊出"杀日本人"之类的话语。忧国之心可见一斑。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曾经的好友郑孝胥投靠日本,辅佐溥仪建立伪满政权,陈三立痛骂郑"背叛中华,自图功利"。在再版《散原精舍诗》时,忿然删去郑序,与之断交。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陈三立离开庐山寓居北平,目睹西山八大处遭八国联军破坏,连叹"国耻"!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他表示:"我决不逃难!"闻有人议论中国必败,他怒斥:"呸!中国人岂狗彘耶?岂贴耳俯首,任人宰割?"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百般游说,皆不应许。侦探日伺其门,陈三立怒,呼佣拿扫帚将其逐出。从此五日不食,忧愤而死,享年85岁。 
1945年江西省政府1713次省务会议决定:将设在修水境内的赣西北临时中学改为省立散原中学 
1948年迁葬杭州牌坊山。 

>主要作品


>著述


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世后有《散原精舍文集》17卷出版。 

>诗作

【渡湖至吴城
【城北道上】
【漫题豫章四贤像拓本(其三)】
【园居看微雪
【夜舟泊吴城】
【园居看微雪】

【遣兴】
【书感】
【人日】
【晓抵九江作】
【九日从抱冰宫保至洪山宝通寺饯送梁节庵兵备】
【黄公度京卿由海南人境庐寄书并附近诗感赋】

>主要功绩

陈三立不但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诸多重要事件的参与者。

>湖南维新

早年襄助其父陈宝箴在湖南维新变法,提倡新学。在湖南辅佐父亲推行新政,在整顿吏治、革新文化教育,罗致维新人才等方面,陈三立多所赞划,赢得了极高的社会声誉。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等四人一起被称为"维新四公子"。 

>同光体诗人

"同光体"是近代闽派、赣派等各种诗派的总称。"戊戌变法"后一心致力于诗,写出《渡湖至吴城》、《城北道上》、《园居看微雪》等多部优秀作品,是近代"同光体"诗派的领袖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亲属成员


>家世

父亲陈宝箴为晚清湖南巡抚,维新派人物。

>配偶

原配武宁罗氏(咸丰元年辛亥科举人、四川雅州府知府罗亨奎女),清咸丰五年乙卯十一月初二日生(1855年12月10日),光绪六年庚辰十月初五日午时殁(1880年11月07日),年26岁。葬湖南省平江县。生2子:衡恪;同亮(殇)。 
继配俞明诗,字麟洲,浙江山阴县人,俞文葆(咸丰元年辛亥科举人、湖南候补知县,历署兴宁、东安县事)女儿。同治4年7月28日卯时生(1865年9月17日),民国12年(1923年)8月11日 (农历癸亥年6月29日)殁,59岁。生4子:隆恪、寅恪、方恪、登恪。生3女: 康晦、新午、安醴。

>子嗣

长子陈衡恪又名陈师曾,近现代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
次子陈隆恪为著名诗人
三子陈寅恪为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四子陈方恪为著名编辑、诗人
幼子陈登恪为著名词人
孙子陈封怀(陈衡恪次子)为著名植物学家,中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有植物园之父之称。 

>轶事典故


>泰戈尔来访

民国十三年(1924年)4月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来华,慕其名,由徐志摩陪同至西湖相访,泰戈尔以印度诗坛代表的身分,赠给陈三立一部自己的诗集,并希望陈三立也同样以中国诗坛的身分,回赠他一部诗集。陈三立接受书赠后,表示谢意,谦逊地说:"您是世界闻名的大诗人,是足以代表贵国诗坛。而我呢,不敢以中国诗人代表自居。"后两人比肩合影,传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 

>松林趣事

民国十八年(1929年)11月,由次子陈隆恪夫妇陪同,乘轮溯江而上,终于登上庐山,卜居于牯岭新宅"松门别墅"一说"松林别墅",赋诗倾诉:"乡梦醒鸣鞭,始觉身如鸟",打算"息影松林径,洗梦涧瀑流"。年近八十的他,遍览山南山北的风景名胜,写下了许多寄情咏物的诗篇,名为《匡庐山居诗》,石印成册,以赠亲友。山居期间,蒋介石曾到牯岭避暑,很想见见他,特派专人登门联系。他不愿与当政者交往,对来人说:"我已经是一个不闻世事的世外之人,即使我们会晤了,也没有什么可谈的,我看还是不必来见吧。" 

>铜元与银元

一天,陈三立出门回家,雇了一辆人力车代步,事先也没有讲论价钱,等到家门口付车费时,他从口袋中摸索到两个铜子儿,便拿出来给了人家。这不合常价,车夫自然嫌少,便"龂龂以争"。
老陈便又各衣袋里去翻,结果找出一枚银元,加付给了车夫。可车夫还是"喧呶不已"。这下老陈生气了,说:"给铜元你争,给你银元还是争,怎么这样讨厌!"说罢便昂然走进家门,不再搭理人家。这时听见他们争吵声的家人赶快出来,问车夫怎么回事。车夫说:"开始你家主人给我区区两个铜子儿,怎能偿我的劳力?后又付给一块银元,可我那能找得开?所以和他理论。"家人明白,主人是根本不知道大致的车脚之价,加付一银元也不要人家找的;而这个车夫又是憨厚耿直之人,以为收一块银元太多了,也是常例所未有的事情,所以为找不开钱同样着急。家人于是问车夫:"你想要多少钱?"车夫回答:"至少四毛钱。"家人便如数付了,取回了那块大银币。车夫离去,一家人相与大笑,惟独老陈不知笑的什么,自己"执卷咿唔",埋头读起书来。 

>仗义执言

有个同样以清朝遗老自居的李瑞清(字梅庵,或以"梅翁"称之),他在患疮疾僵卧不能行动的困境下,仍是连民国政府的间接资助也坚却不受,只靠卖字鬻画的收入维持残生。因为他一贯持节自好,故有"清道人"之称。当时在他所居的上海,以"遗老"自命的人还有不少,但他们中有些是口是心非的主儿,标榜"持节不染",而"临财则又往往变易面目",竟还以"不拘小节"自解。此辈对李瑞清的做法颇为嫉恨,意思当然是:你老儿真真这么清高,岂
不反衬得吾侪鄙污失节?于是乎,就想法变招地报复于他。正好当时李瑞清的寡嫂想攘夺其出卖字画之资而未能如愿,便对小叔子污言秽语。这下想报复梅翁的遗老们更有了造谣的素材,乃广为宣传,并相互庆幸地说:"这下可以叫这个‘清道人’无地自容矣!"可以想见,他们大肆传扬的,无非是梅翁因对寡嫂有非分之图而被斥骂之类带绯闻色彩的东西。
在中伤梅翁这件事情上,有一个人(所据材料中隐其名)显得尤其卑劣,惹得陈三立大为不忿,说:"若辈心术如此,尚可自鸣高洁耶?若不敛迹,我必当大庭广众,痛揭其勾心斗角之诡术!"机会果然来了。这天,"遗老"一班人聚合宴会,陈三立当着众人的面突然对那人大声呵斥:"我要代清道人打你的耳光!"有个叫沈曾植(字子培)的同道也起而助威。这下使得参与传谣诬人者惊羞交加,相与逃席而去。经此一场,无聊之辈们不得不有所"敛迹",谣诼平息下来,陈三立算是帮了"清道人"的一个大忙。 

>人物评价

梁启超:"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浓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
同光体的理论家陈衍:"五十年来,惟吾友陈散原称雄海内"。
胡先骕:"如长江下游,烟波浩渺,一望无际,非管窥蠡酌所能测其涯涘者矣。" 
"萧然物外,不染尘氛","以贵公子而为真名士,虽尝登甲榜、官京曹,而早非仕宦中人,诗文所诣均精,亦足俯视群流"。(出自民国笔记《一士类稿》)
李之鼎:"天下久震矜其诗,以为足绍西江诗派"(《宜秋馆诗话》载)
杨声昭:"光宣诗坛,首称陈(三立)、郑(孝胃)"(《读散原诗漫记》载)
汪国垣:"都头领天魁星及时雨宋江"当之。(《光宣诗坛点将录》载)

>后世纪念


>中学更名

1945年江西省政府1713次省务会议决定:为纪念爱国诗人、"同光体"诗派领袖、著名乡贤陈散原(陈三立)先生将设在修水境内的赣西北临时中学更校名为省立散原中学(即修水县第一中学)。

>故居

陈宝箴、陈三立故居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义宁镇竹塅村,又称陈家大屋,亦称凤竹堂,是陈宝箴、陈三立的出生地。陈家大屋由新旧两栋连成一体,老屋建成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由陈宝箴祖父陈克绳所建,一进二重,中开大天井。新屋建于光绪年间,为陈宝箴中举后所建。故居于2013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屋前竖立着一堆旗杆石和一对旗石墩,旗杆石为陈宝箴中举后所竖,旗石墩为陈三立中进士时所竖。 

>图书

主词条:陈三立年谱长编(套装上中下册)(李开军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陈三立年谱长编》是中华书局于2014年3月正式出版,分上中下三册。该书通过当时的诗文、日记、书信、回忆、奏折、档案、报刊等大量文献,全面立体地呈现陈三立的人生轨迹,是四部陈三立年谱中篇幅最长、资料最丰富、最完整深入的一部。该书对一些重要活动如湖南维新、赣路修筑、松门雅集、清凉山雅集等进行详细的考证,并对他的社会交游网络也进行全面的勾勒,再现出陈三立对近现代中国文化和文学史上的影响。 

>墓址

陈三立、俞明诗夫妇及长子陈衡恪合葬墓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区九溪牌坊山。1986年重建,是杭州文物保护单位。据介绍,杭州九溪牌坊山的陈三立墓园初建时约半亩左右,"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名人名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英文名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简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