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人名译典

详细信息 中文百科 Wikipedia 英语网搜 快捷查询窗口会自动接受剪贴板内容
名人录
冯去非
冯去非(1188~1265年),字可迁,号深居翁,南康军都昌(今江西省都昌县)人。冯去非是南宋朱子门人理学名家冯椅的长子,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多年,创办“去非书舍”,教授弟子众多,著述颇丰,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目录

  1. 1人物生平
  2. 2历史记载
  3. 3个人作品
  1. 《所思》
  2. 《喜迁莺》
  3. 《点绛唇》
  4. 《凤凰台》
  1. 4亲属成员
  2. 5人物评价

>人物生平

冯去非自幼聪敏,勤奋好学,与其兄弟一起随父学习儒家经典,常读书至夜半。待其稍长,便通理义,文思泉涌。嘉定癸酉年(1213年)、己卯年(1219年),两次乡试俱为第一。嘉定丙子年(1216年)参加乡试时,时为主考官的王遂得其卷后,将其列为第一的人选,后因与江沆聊及此事而误启了卷封,只得将第二名递补为第一。时人论及此事,多为冯氏叫屈。去非初次应举高中解元后,被重金聘为白鹿洞书院山长。此后,冯去非便讲学于江淮浙之间,多来往于扬州、润州(今镇江)、吴门等地,以才闻名于江南,得到了赵葵吴渊的极力推崇。
淳祐元年(1241年),冯去非登进士第,初授滁州户曹。淳祐二年(1242年)六月,宋理宗命余玠为兵部侍郎、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全面负责四川防务,冯去非为制置使司准备差遣,随余玠守四川。此后十年间,冯去非作为余玠的幕僚,参与谋划对蒙作战,协助余玠构筑了易守难攻的山城防御体系。由于余玠治蜀成效显著,大大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四川也由防御转入进攻,抗蒙形势一片大好。淳祐十三年(1253年),因丞相谢方叔屡进谗言,余玠遭理宗猜忌而愤懑成疾,于同年七月暴卒,冯去非亦因此被罢为郴州桂阳丞。不久,又迁为淮南东路转运司干办。淮东转运使司治所在仪真(今江苏仪征),仪真有一座欧阳修东园,转运使黄涛打算将其拆除改为佛寺,当时黄涛已经许诺举荐去非,但去非坚决反对此事,力争不得,便宁可不接受他的举荐,意欲告假离去。去非此举,得到时任两淮制置使丘岳的高度赞赏,并力劝其留任。
淳祐十三年(1253年),由淮东转运司干办改宣教郎,出知会稽县,因当时贾似道镇守两淮,又改知宝应县(今属扬州市),不久即升为寿春府通判,进而又由发运司主管移两浙转运司。宝佑四年(1256年)初,受王遂李性传江万里董槐程元凤等人的大力举荐,征召入朝担任宗学谕,累迁左谏议大夫。
宝佑四年(1256年)六月,时为侍御史兼侍读的丁大全谄媚弄权,诬陷弹劾右丞相董槐,致董槐被罢。丁大全得以进升为右谏议大夫,因不满大全专横弄权,太学生刘黻、陈宗、黄镛、曾唯、陈宜中、林则祖等六人率领太学、武学和宗学的学生们,跪在宫门前联名上书,劾奏大全奸邪误国、不堪重用。宋理宗对此大为恼怒,下诏禁戒三学(太学、武学、宗学)学生,并在三学的门口立石碑,让官员和学生们在石碑下方签名以示顺服,唯独去非不肯书其名。同年十一月,丁大全又唆使其同党监察御史翁应弼、吴衍弹劾太学和武学学生刘黻等八人不守礼法,理宗下诏将刘黻等人削籍并流放江西、湖南州军,另外还对参与此事的七名宗学生削籍并交由外宗正司关押。冯去非为解救被关押的宗学生,再次上书进言为诸生辩护,理宗不听进言。不久,又进丁大全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见皇帝昏聩如此,时为参知政事的蔡抗也心灰意冷,坚决辞官回乡。宝佑五年(1257年),冯去非也因屡进忠言而被罢免。罢官后,冯去非坐船回乡,途中夜晚停靠在金、焦山时,偶遇僧人来访,去非最初不知其为丁大全派来的说客,对僧人热情款待。谈话间,僧人便找机会向去非表达丁大全的挽留之意,希望去非"暂时不要回乡,在此处住上几日,便可以等到朝廷重新任用的诏书",并恳请留下书信给他带回去复命。去非闻言,非常气愤,正色道:"程丞相、蔡参政牵率老夫至此,今归吾庐山,不复仕矣,斯言何为至我!"严词拒绝后,便不再说话了。
此后,去非便居家著述,闭门谢客,准备安享晚年,并于景定元年徙居瑞阳。景定元年(1260年)六月,丁大全遭贬黜,理宗为三学事平反,遣使诏命去非主管仙都观(在今抚州),知兴国军。景定五年(1264年)三月,去非得知好友马光祖出任沿江制置使兼知建康府、赵葵寓居于溧阳,便从兴国军治所永兴(今湖北阳新)千里泛舟、扬帆而东,期间与二公相得甚欢。咸淳元年(1265年),偶染微恙,卒于兴国军寓舍,享年七十八岁。
去非一生仕途坎坷,辗转任职州县间,品级虽不高,亦皆有实职,但因其为官清正廉洁,死后竟无余财,幸得马光祖与两淮制置使李庭芝二位友人捐赠丧费,而李庭芝又为安排舟船,其灵柩才得以运回都昌故里。后与夫人合葬于泓潭之东坳上石骨嘴。
冯去非与右丞相程元凤、参知政事蔡抗交好,时有书信往来。吴文英有词与之唱酬。《全宋词》从《阳春白雪》中辑其词三首。景定三年,冯去非曾为范晞文对床夜语》作序,并有书信一首,自署"深居之人"。论诗以气节自尚。

>历史记载

《宋史》·卷四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八十四·冯去非本传原文:
冯去非,字可迁,南康都昌人。父椅字仪之,家居授徒,所注《易》、《书》、《诗》、《语》、《孟》、《太极图》,《西铭辑说》,《孝经章句》,《丧礼小学》,《孔子弟子传》,《读史记》及诗文、志录,合二百余卷。
去非,淳祐元年进士。尝干办淮东转运司,治仪真,欧阳脩东园在焉,使者黄涛欲以为佛寺,时已许荐,去非力争不得,宁不受使者荐,谒告而去。宝祐四年,召为宗学谕。丁大全为右谏议大夫,三学诸生叩阍言不可。帝为下诏禁戒,诏立石三学,去非独不肯书名碑之下方。监察御史吴衍、翁应弼劾诸生下狱,去非复调护宗学生之就逮者。未几,大全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蔡抗去国,去非亦以言罢。归舟泊金焦山,有僧上谒,去非不虞其为大全之人也,周旋甚款。僧乘间致大全意,愿毋遽归,少俟收召,诚得尺书以往,成命即下。去非奋然正色曰:"程丞相、蔡参政牵率老夫至此,今归吾庐山,不复仕矣,斯言何为至我!"绝之,不复与言。

>个人作品

冯去非一生勤于著述,辞官后与其弟冯去疾一起刊刻兴国本《四书集注》。著有《易象通义》、《洪范补传》。《全宋诗》收录其诗作有《所思》《凤凰台》《江上》《偶成》《祁门道中》等,《全宋文》收录有《与范景文书》《对床夜语序》《实济院记》《至德让吴太伯赞》等41 篇。

>《所思》

雁自飞飞水自流,西风不寄小银钩。斜阳何处横孤簟,十二阑干一样愁。

>《喜迁莺》

凉生遥渚。正绿芰擎霜,黄花招雨。雁外渔村,蛩边蟹舍,绛叶满秋来路。
世事不离双鬓,远梦偏欺孤旅。送望眼,但凭舷微笑,书空无语。
慵觑。清镜里,十载征尘,长把朱颜污。借箸青油,挥毫紫塞,旧事不堪重举。
间阔故山猿鹤,冷落同盟鸥鹭。倦游也,便樯云舵月,浩歌归去。

>《点绛唇》

秋满孤篷,翠蒲红蓼留人住。一帘香缕。边影惊鸿度。小据胡床,旧事新情绪。凭谁诉。
蜡灯犀尘。拟共西风语。

>《凤凰台》

许大乾坤里,那无一凤鸣。台欹红日晚,梧拂翠云生。
琐琐六朝梦,悠悠千古情。寒潮如有恨,时打石头城。 

>亲属成员

父亲:冯椅,朱子门人、南宋名儒、理学家。
兄弟:冯去疾,冯去辨,冯去弱。
夫人:原配黄氏,理学名家黄灏之孙女;继室蔡氏,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蔡元思之女。
儿子:冯宣义(1204~1280年),又名百三,字致大,号直庵。宣义天资颖异,博览书史,登宝祐元年癸丑(1253年)进士,知琼州府事。娶舒氏,生二子:仟三、仟九。殁于祥兴三年(1280年),葬于石塘山。其夫人舒氏葬浤潭之东杨家坂段家背。

>人物评价

冯去非出任地方官时,清正廉洁;在朝廷为官时,刚正不阿,不附权贵,其高风亮节,为时人称颂。
冯去非出仕前,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创办"去非书舍",教授了包括江万里(南宋丞相)在内的诸多弟子。退居都昌后,又继续在家讲学、授徒,为朱子学和易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名人名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英文名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简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