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人名译典

详细信息 中文百科 Wikipedia 英语网搜 快捷查询窗口会自动接受剪贴板内容
作家名人录
张晓风
张晓风,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江苏铜山人,是中国台湾著名散文家   。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大学及香港浸会学院,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2012年作为亲民党候选人当选台湾地区第八届“立法委员”(不分区“立委”)。

目录

  1. 1人物经历
  2. 2创作历程
  3. 3主要作品
  4. 小说
  1. 散文
  2. 戏剧
  3. 文集
  4. 4抗癌历程
  5. 5人物专访
  1. 女性与诗歌
  2. 林语堂研究
  3. 关于故乡
  4. 6人物评价

>人物经历

张晓风8岁随母亲一起赴中国台湾,曾先后就读于北一女中和屏东女中,最后毕业于东吴大学,曾任教东吴大学和香港浸会学院。36岁时,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阳明大学创校以后就来此校任教,一直担任该校通识教育中心教授至2006年退休。
《img_ommitted_1》
张晓风
张晓风创作过散文新诗小说戏剧杂文等多种不同的体裁,以散文最为著名。她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抒写婚前的喜悦,情感细腻动人,但她的成就并不止于此。她其后的作品在内容和技巧上都不断发展和突破,从描写生活琐事,渐渐转变为抒写家国情怀及社会世态,融入哲理,不断开拓。主要作品有《白手帕》《红手帕》《春之怀古》《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和《我喜欢》。
张晓风是中山文艺奖、国家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得主,曾经荣获十大杰出女青年。有多篇作品入选大陆及台湾中学的教科书。
张晓风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的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
编者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
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宛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张晓风自选集》中的《行道树》一文,曾被选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七课。

>创作历程

张晓风的散文艺术创作历程,又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前后衔接的段落。
第一个段落以她于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为标志,她以一个聪颖纯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条清澈澄碧、纤尘不染的潺潺溪流。
第二个段落,犹如小溪奔向了风云激荡、爱恨交织、浊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乡石》(1977)、《步下红毯之后》(1979)至《你还没有爱过》(1981)为标志,可视为由第一个段落到第二个段落的过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时间幅度较长,《再生缘》(1982)也可视为是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从你美丽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庑渐趋廓大,犹如从湖泊递变为壮阔浩渺的大海。我们姑且在这里作一个假定,如果张晓风的散文创作在第二个段落就打住了,她虽然仍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优秀的女作家之一,是一位从一般女作家狭隘局促的闺秀天地里突破出来的闯将,但终究还不是一位拥有很大原创性光荣席位的散文大家。
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张晓风散文艺术的原创性在第二段落,更在自《我在》为起点迄今的第三段落。惟有这第三段落,才宣告了一位以生命和创意的生成,以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为其宗旨的散文大家的诞生和完成。
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是这位女作家奉献给中国现代散文史的最大功绩。她走上这一条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道路,有一个从并不全然自觉到完全自觉,从不尽完。

>主要作品

涉及小说、散文、戏剧等。

>小说

《img_ommitted_2》
《张晓风的国学讲坛》
张晓风的小说创作虽不很多,亦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出版有小说集有《哭墙》《晓风小说集》等,其中《白手帕》《红手帕》《梅兰竹菊》潘渡娜》比较为人所乐道。其中,1968年发表于《中国时报》的《潘渡娜》是台湾科幻界公认的第一篇华文科幻小说,虽是创始之作,在科幻本身的特色方面挖掘得不够深入,但文笔优美、哀婉动人,是当代台湾文坛不可多得的小说佳作。

>散文

到山中去》《酿酒的理由》《地毯的那一端》《魔季》《林木篇》《我喜欢》《一钵金》《我有》《愁乡石》《初雪》《初绽的诗篇》《劫后》《癫者》《雨之调》《咏物篇》《春俎》《生活赋》《念你们的名字》《音乐教室》《我不知道怎样回答》《种种有情》《母亲的羽衣》《许士林的独白》《遇》《问石》《缘豆儿》《西湖十景》《遇见》《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第一个月盈之夜》《一个女人的爱情观》《一句好话》《春日二则》《林中杂想》《只因为年轻啊》《星约》《玉想》《错误》《不知道他回去了没有》《传说中的宝石》《人生的什么和什么》《生命,以什么单位计量》《我知道你是谁》《我有一个梦》《我想走进那则笑话里去》《你我间的心情,哪能那么容易说得清道得明》《你真好,你就像我少年伊辰》《东邻的竹和西邻的壁》《六桥》《常玉,和他的小土钵》《我有一根祈雨棍》《一双小鞋》《一只玉羊》《一番》《一山昙花》《你的侧影好美》《行道树》《有些人》《石缝间的生命》《秋千上的女子》《秋天秋天》《别人的同学会》《青蚨》等。
文:《我恨我不能如此抱怨》《都是竹子害的》《做虾当做大龙虾》《做花当做玫瑰花》《美国总统出缺记》《别名别名》《说"看女人"》《笨妇难为无米之炊》《九十八秒的谎言》《咱们小人物要多多说话》《关于爸爸这种行业的考核制度》《可叵派官令》《可叵的娱乐》《可叵语录》《哲学状的男人》《我知道你是谁》《步下红地毯之后》《春之怀古》《不知有花》《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戏剧

《画爱》《第五墙》《武陵人》《和氏璧》《第三害》《自烹》《晓风戏剧集》等。
1969年戏剧《画》获"李圣质先生夫人剧本奖"首奖,1971年《第五墙》获新闻局金鼎奖剧本奖。

>文集

《img_ommitted_3》
《张晓风经典选集》
九十年散文选》《三弦》《大地之歌》《小说教室》《张晓风中华现代文学大系》《中华现代文学大系(贰):台湾一九八九~ 二○○三·散文卷》《心系》《文学选粹》《他?她?》《玉想》《再生缘》《地毯的那一端》《如果你有一首歌》《安全感》《有情人》《有情天地》《血笛》《你的侧影好美》《你还没有爱过》《我在》《我知道你是谁》《步下红毯之后》《武陵人》《花之笔记》《非非集》《幽默五十三号》《星星都已经到齐了》《哲思小品》《哭墙》《桑科有话要说》《祖母的宝盆》《动物园中的祈祷室》《问题小说》《张晓风精选集》《从你美丽的流域》《第一篇诗》《第五墙》《画爱》《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通菜与通婚》《给你莹莹》《乡音千里》《黑纱》《爱在深秋》《愁乡石》《舅妈只会说一句话》《诗诗、晴晴与我》《与爱同行》《蜜蜜》《晓风小说集》《张晓风自选》《张晓风经典作品》等。
2019年张晓风全新散文集《花树下,我还可以再站一会儿》于5月出版。 
《img_ommitted_4》

>抗癌历程

"孙悟空妖精打架"
中新网8月27日电不谈文学、不谈写作,台湾散文作家张晓风在美国旧金山湾区演讲,第一次公开分享她过去二十个月来对抗大肠癌的心路历程。她说,生病就要勇敢面对,好比走惊险的山路"父子不相救崖",没有人可以帮忙生病或代替死亡。
据"中央社"报道,文学生涯中无数次获邀演讲,但是谈自己生病,张晓风说还是生平第一次。她谦虚地说,要谈分享,其实自己资历浅;毕竟生病不像其它的学问可以靠"多多充实"让自己在台上更有自信。
验血总是贫血,经过大肠镜检查,二零零五年十月医生宣判张晓风罹患大肠癌第二期。那时她还在阳明大学任教,助理代为拟信推辞所有的活动,助理写着"老师微恙,不能答应演讲"。她反而交代说:"就跟大家说我生大肠癌的病,不必美化或有忌讳。"
张晓风引用中国神话中的典故,当孙悟空和妖精打架时,如果大叫妖精的名字,妖精便会自卑地逃走。她说,当知道身体的对手是谁,对手也会逃走。
经过开刀手术和半年的化疗之后,她控制住了病情,张晓风套用一句闽南语说"抗癌是他家的事",就是医生和身体内的病打仗,做病人的只要听话就好。她形容,生病当时的自己,就像个小孩子,抱着一只熊宝宝布偶和几本书到医院,其它的都听医生调教。
在两岸三地享有文名的张晓风,尤其以散文见长,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曾荣获中山文艺散文奖,奠定了她在文坛才女的地位。她最新的一本散文集是《星星都已经到齐了》。
除了著作等身之外,2006年65岁的张晓风在大学任教三十多年,2005年六月退休,在阳明大学仍授课两堂"中西文学中的生死观"。
她告诉记者,这是长久以来心愿的实现,自一九七五年从中文系的教授转为医学院的教授,她自觉对医学院学生的人文方向有责任感。
张晓风感动地说,对生病和生命的思考很多人都有过,实地走过这一遭,她自觉面临死亡最重要的三句话是对周遭人世说,"谢谢,对不起,我爱你。"
张晓风编写戏剧、杂文、散文,当选过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名作家余光中赞美张晓风是"亦秀亦豪的健笔","这枝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张晓风身体力行投身环保运动,为文疾呼。

>人物专访

台湾著名作家、诗人张晓风曾踏上鼓浪屿,她说自己和其他两位女诗人是代表席慕容等台湾女诗人来参加2007鼓浪屿诗歌节的。

>女性与诗歌

记者:本次诗歌节的主题是"女性与诗歌",作为一位有着数十年诗龄的女诗人,您的女性身份对写诗有何影响?
张晓风:女性有着天生的语言优势,女性比较愿意使用语言,比如喜欢与人聊天,善于用语言表达感觉,这对于写诗是很有帮助的。而当今的年轻女性却不喜欢使用语言,连"对啊"这样的词都说得懒洋洋的,她们更喜欢使用视觉,比如长时间地盯在电脑或电视上,而电视的语言又很贫乏。其实,常使用语言,对写诗是很有帮助的。
记者:诗歌写作往往受年龄限制,可是您至今还在写诗,请问您是如何保持不老的创作力的?
张晓风:我觉得诗是可以写一辈子的,我一直在写。保持写诗的能力要有两点,一是有话要讲,对事情的观察要专注,二是要有语言的表达能力,要在刹那间把经验串在了一起,并很快得出结论。

>林语堂研究

记者:林语堂曾经在您脚下的这个岛屿居住过,廖家别墅就在离您不远的地方,作为台北林语堂故居管理委员,说说你们都以什么样的方式在纪念这位文学大师
张晓风:除了林语堂文学作品研讨之外,我们更多地从细微处入手,让大家真实地感受林语堂,比如,为了感受林语堂小时候在漳州平和的生活,我们在清明节组织润饼会(润饼就是春卷,记者注),大家一起动手来包润饼。后来,我们专门还派人到漳州来了解润饼有几种做法,回台湾时向大家介绍。
记者:从您的角度出发,这位文学大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什么?
张晓风:幽默!他的幽默在那个环境中很孤单,显得时间不合适,其实,在我看来,越是困难时,就越应该幽默,二战时,丘吉尔当盟军领袖,他说:"直到酒店打烊了,我才走。"意即失败了才撤出。你看,他的幽默就让你在失败中不至于灰心丧气。人不要总处在剑拔弩张的状态中,这对于创作,对于生活都非常不利。

>关于故乡

《img_ommitted_5》

张晓风(5张)
记者:看您的人生经历总有一种漂泊的感觉,听出您还是在抗战迁徙的途中出生的,说说您到台湾之前的那段经历好吗?
张晓风:我祖籍是江苏徐州,出生地是浙江金华。的确,我是在抗日期间出生在迁徙的旅途上。对金华,我刚出生,没什么印象。可是后来我知道,金华是李清照住过的地方,所以我就觉得非常光荣,我跟李清照在同一个城里。我很喜欢李清照的诗词,这也是一种缘吧。抗战爆发后,我们一家搬到重庆去了。对于重庆其实我也没什么印象,因为当时年龄太小。我后来真正有印象的第一个城市,那就是南京了。很多年我都忘不了这个城市,直到现在。而厦门给我的感觉还是像在台湾家里,吃、住、行没有差别,很亲切。
记者:可您的文字让我感觉到的不是沧桑而是淡定,是故乡与文字的存在让您有种归属感吗?
张晓风:我有一个流浪漂泊的命运,但是很意外地在一个小小的岛上生存了很长时间,我的身体在台湾长大,可是我的心好像跟历史的中国衔接,不管是到南京或者是西安,我觉得都是我心灵的一个故乡。好像李白杜甫李商隐这些文学先辈,随时会跑出来与你相遇,所以不是地理上而是心灵上能跟传统衔接。 

>人物评价

早在1977年,时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名人名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英文名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简典